目前分類:Fujifilm X-e1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Fujifilm X-e1 + XC 16-50mm,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拍攝光圈 = 5.6~8.0

春眠不覺曉

DSCF1508_s

DSCF1560_s

廢棄眷村

DSCF1547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週末天候非常棒, 帶著相機到望海巷逛逛, 順便也參觀海科館, 終於看到了海科館內部情形, 規劃上相當有巧思.

Fujifilm X-e1 + XC 16-50mm,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拍攝光圈 = 5.6~8.0

DSCF1463_s

DSCF1424_s

DSCF1439_s

DSCF1410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ujifilm X-e1 + XC 16-50mm,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拍攝光圈 = 5.6~8.0

DSCF1296_s

DSCF1241_s

DSCF1279_s

DSCF1295_s

DSCF1266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ujifilm X-e1 + XC 16-50mm,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拍攝光圈 = 5.6~8.0

DSCF1183_s

DSCF1179_s

DSCF1181_s

DSCF1170_s

DSCF1192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iometar 80mm/f2.8 MC 是前東德蔡司 Pentacon 6 中片幅相機的標準鏡頭, 在 P6 的鏡頭群中有兩顆 Biometar (非對稱雙高斯) 光學設計的鏡頭, 分別是 80mm/f2.8 與 120mm/f2.8. 以前拍攝正片時我就對 120mm/f2.8 的高解析度印象深刻, 後來轉接到 Olympus E-500 機身上也相當了得. 這次把 80mm/f2.8 轉接到 X-e1 機身上, 我還特別試拍月曆來測試其解析力, 結果讓人相當驚喜, 除了全開光圈時成像略微鬆散, 縮一級光圈後畫值就表現得非常好, 完全不遜於手邊的其他鏡頭, 以中片幅鏡頭來說, 這樣的光學表現實在是難能可貴. 濾鏡口徑只有 58mm, 鏡頭的體積也與同規格 135 系統的鏡頭相當. 色散像差矯正得不錯, 高光紫邊並不明顯, 成像顏色也很忠實, 唯一的缺點就是鍍膜不夠好, 這是老鏡的通病, 遭遇強光會降低畫質與反差, 所以想要有理想的畫質遮光罩是不能省的.

Fujifilm X-e1 + CZ Jena Biometar 80mm/f2.8,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拍攝光圈 = 2.8~5.6

DSCF1121_s

DSCF1098_s

DSCF1158_s

DSCF1091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年的冬天冷得很早, 寒流一波波襲來, 天氣陰晴不定, 週末到八斗子海邊閒逛, 拍拍製冰廠, 也看看冬天的浪濤.

Fujifilm X-e1 + XC 16-50mm,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拍攝光圈 = 5.6

DSCF0982_s

DSCF1023_s

DSCF1016_s

DSCF0995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前也曾將 Olympus 50mm/f1.8 轉接到 Canon 1000D 機身上, 這次則是轉接到 Fujifilm X-e1 機身. Olympus 50mm/f1.8 算是物美價廉的好鏡頭, 體積與重量與 Olympus 24mm/f2.8 差不多, 外觀小巧精緻, 濾鏡口徑只有 49mm, 轉接到 Canon DSLR 就是一顆餅乾鏡, 當轉接到 X-e1 時, 鏡頭體積竟然比轉接環還小. 全開光圈時畫質雖然略嫌鬆散, 散景還不錯, 收一級光圈之後畫質就沒啥可以挑剔的. 色散像差也不很明顯, 狀況良好的二手鏡, 價格約在 NT$ 1500 上下. 要注意的是早期版本的鏡頭是沒有 MC 鍍膜的, 所以後期的版本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Olympus OM 鏡頭的成像顏色自成一格, 總是有種說不出來的味道, 可惜週末基隆的天氣不好, 顏色出不來, 所以乾脆都拍黑白照片.

下面網址有 Olympus 50mm/f1.8 
轉接到 A7 與 Nex-3 機身的測試.
http://erphotoreview.com/wordpress/?p=4044
http://erphotoreview.com/wordpress/?p=1409 

Fujifilm X-e1 + Olympus Zuiko 50mm/f1.8,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拍攝光圈 = 1.8~5.6


龍崗步道 與 槓子寮砲台

DSCF0948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ujifilm XC 16-50mm 應該是 FX 接環中最平價的 Kit 鏡, 原本購入 X-e1 只是為了轉接使用, 沒想到發現這隻便宜又大碗的鏡頭, 基於 "敗家小氣鬼" 的心態, 忍不住就敗了下來. 首先這隻 Kit 鏡廣角端是 16mm, 網友會說 Sony E 接環也有 16-50mm 的 Kit 鏡. 不過 XC 16-50mm 的 16mm 端的解析力非常了得, 甚至可以與 ZEISS 12mm, Fujifilm XF 14mm 等定焦鏡相比. 以入門等級的鏡頭, 解析度好也就意謂著在其它方面有所犧牲, 16mm 端的幾何失真高達 -7%, 週邊失光也很明顯, 至於橫向色散失真只有在 16mm f=3.5 時比較差, 其餘的焦段都矯正得不錯. 富士公司是以 "數位修正" 的方式, 在 RAW 轉 JPEG 時將上述大部份的失真給矯正回來, 這是一種取巧的方式, 可以減少光學設計的成本, 所以現在許多廠牌的機身都內建類似的功能, 當然 "數位修正" 並不是萬能的, 它會影響拍攝時寫入記憶卡的速度, 也不能增進解析度, 相反的在修正過後畫面周邊的畫質可能還會減損, 前面提到的 Sony E 16-50mm 就是個失敗例證. 相對的 XC 16-50mm 接在 X-e1 機身上就呈現了不錯的畫質, 還內建 OIS 光學防手震功能, 以不到 NT$ 4000 的價格, 實在非常超值. 當拿到鏡頭之後, 發現這顆鏡頭的成本都花在光學系統上, 外殼, 鏡頭蓋與接環都是塑膠製品. 外觀上比起 Canon 與 Pentax 的 18-55mm Kit lens 要平價得多.  

下面網址有 XC 16-50mm 的測試, 也有 "ZEISS 12mm vs Fuji 14mm vs 16-50mm 的比較"
http://www.lenstip.com/409.1-Lens_review-Fujifilm_Fujinon_XC_16-50_mm_f_3.5-5.6_OIS.html
http://erphotoreview.com/wordpress/?p=3898

Fujifilm X-e1 + XC 16-50mm,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拍攝光圈 = 5.6~8.0

DSCF0717_s

DSCF0692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X-e1 AWB 相當準確, 使用 AWB 也意謂著不同鏡頭間成像顏色的差異也容易被 "等化" 而變得不明顯. 網路上有不少人做過測試, 富士相機的特色是 : "色澤由相機決定, 轉接鏡頭的顏色特質幾乎消失了", 這個說法是不是成立, 可能要使用過後才能判斷. 而轉接過 Canon nFD 24mm/f2.8, Rollei 50mm/f1.8, Contax 50mm/f1.7, 以及 Olympus OM 24mm/f2.8 之後, 發現鏡頭的特色與轉接在 Canon 1000D / Sony Nex-5 機身時不一樣. 例如 Olympus OM 24mm/f2.8 在 Canon 1000D 機身上表現得很好, 在 Nex-5 機身上則是不過不失, 在 X-e1 機身上卻顯現出 反差小, 顏色平淡 的成像特質. 而 Rollei 50mm/f1.8 在 X-e1 機身上的成像顏色乾淨漂亮, 反差適中, 比起轉接在 Canon 1000D 機身上的表現要好得多. 這其中的關鍵大概是鏡頭的光學設計與機身感光元件是否搭配得當,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 : Fujifilm 機身並不能把轉接鏡頭的成像特質消除, 而 Olympus OM 24mm/f2.8 還是適合轉接在 Canon 1000D. 重要的是 Canon nFD 鏡頭在 X-e1 機身上表現得還不錯.

附記 : Pixnet 突然無法上傳照片, 搗鼓了幾天都不行, 於是改用 Flickr 圖床.

Fujifilm X-e1, ISO Auto, AWB, RVP/黑白 模式
Contax 50mm/f1.7 拍攝光圈 = 1.7~5.6

基隆的老建築

DSCF0323_s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Sony Nex-5 是第一代 APS-C 無反光鏡可更換鏡頭的數位機身, 四年前只有 Sony 與 Samsung 推出這種規格的產品. 現在連全片幅無反光鏡數位機身都買得到了, 考慮到 Nex-5 在使用望遠鏡頭時的困難, 最近終於下定決心再買一臺無反光鏡數位機身, 優先考慮 1. 內建 EVF. 2. 成像顏色要好. 由於機身只用於轉接鏡頭使用, 所以只考慮畫質, 先選定了三款內建 EVF 機身 : Sony A7, Nex-6, Fujifilm X-e1. 然後到 Flickr 上直接搜尋 A7 pool, Nex-6 pool & X-e1 pool. 參考大家拍攝的作品. 結果是 X-e1 的照片最讓人驚豔, Nex-6 次之, A7 的照片最沉悶. 價格恰好是 X-e1 最低, 於是就選了 X-e1. 

自從 Fujifilm 推出 X-e2 之後, X-e1 的機身價格就直直落, 但是詳細比較兩者的規格之後, 發現以 NT$ 9000 的售價可以購得全新 X-e1 機身, 的確是非常超值, 因為主要的優點 X-e1 都有.
1. 內建 236 萬畫素 OLED 電子觀景窗 EVF, 這是能夠手持拍攝的必備裝置, 我個人是比較習慣 OVF 光學觀景窗, 不過在無反光鏡數位機身只有 EVF.
2. 
X-Trans CMOS 感光元件, 這是 Fujifilm 發展的新型 APS-C 感光元件, 採用相對地比較不規則的 R-G-B 像素排列方式, 其目的是可以減少摩爾紋, 進而取消感光元件前的那層"低通濾波器", 獲得更優異的畫質, 這也是 Fujifilm X 系列相機的決勝關鍵. 不過如果仔細研究, 可以發現在 6x6 CMOS 區塊中, 傳統 CMOS 感光元件的像素排列方式 R:G:B = 9:18:9 = 1:2:1, 而 X-Trans CMOS 感光元件 R:G:B 像素 = 8:20:8, 紅色與藍色像素的比例變少了, 所以有不少人發現 X-Trans CMOS 的紅色色調比較特別, 常常會變成橘紅色.
X-Trans CMOS.jpg
3. 軟片模擬成像顏色, 我一直是 Fujifilm RVP 50 的愛用者, 所以如果機身有內建 Fujifilm 軟片模擬功能, 那當然是非常令人振奮的優點, X-e1 主要模擬的正片有 RVP, RDP, RAP 與黑白負片, 不過對於數位影像而言, 顏色的鮮艷飽和就像是一把雙刃劍, 一旦太誇張就容易產生流於虛假的數碼味, 所以一切還是以 "自然" 兩字為最高的準則.
4. X-e1 擁有不同於現在主流 DSLR 的介面設計, 而是復古的相機設計思維, 這點不是只有外表的復古, 而是連操作方式都很復古. 例如一般常見的 P/Av/Tv/M 轉盤, 在 X-e1 機身上找不到. 而是藉由 快門是否調到 "A" 自動快門, 與光圈環是否選擇 "A" 自動光圈, 來選擇 P/Av/Tv/M 模式, 與底片時代的老相機 Canon AE-1P, Contax 167MT, ... 相同的操作方式, 直覺好用又親切. 

對於新機身使用後的初步印象 :
a. 手動轉接與對焦方面, X-e1 的 EVF/LCD 同時具備了 "峰值對焦顯示" 與 "局部放大" 的功能, 只不過 EVF/LCD 所顯示的畫質不夠細緻, 尤其是局部放大之後畫面粗糙, 問題應該是出在 CMOS 的成像細節與顏色並沒有完整的傳輸到 EVF/LCD, 造成局部放大後資訊沒有增加, 雖然不影響到手動對焦的辨識度, 還是頗讓人失望, 對比之下 Nex-5 局部放大後畫質依舊出色.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