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黑膠唱片是被稱為 LP 唱片(Long Playing record), 自從 CD 普及化之後, 黑膠迅速沒落. 沒想到最近幾年卻有逐漸復興的趨勢, 這兩天聽到 Sony Music 也要重新出版黑膠唱片, 理論上這樣的小眾文化是不可能得到音樂出版商的支持, 想來想去只能猜測是盜版所造成的結果. Sony 從 CD 時代就積極參與開發軟硬體, 一直到後來的 SACD, Hi-Res. 可以說是黑膠系統的毀滅者之一, 無奈數位音樂的盜版問題越來越嚴重, 造成全球唱片業的長期不景氣. 奄奄一息的黑膠唱片就在這片不景氣中異軍突起. 一來沒有盜版的疑慮, 而且系統的可玩性高. 所以不論是軟體或是硬體的銷售量都漸有起色. 對我而言, 黑膠唱片是我學生時代的回憶, 雖然當時只買得起 "Darling", "佳佳" 台製平價唱盤, 鐵三角的入門級 MM 唱頭, 配上自製的 NE5534 前級, 音技的 SF-106N 後極, 以及 KEF 104AB 喇叭(套件), 儘管整套系統水準不高, 聽起音樂卻很是享受. 很快的 Sony D-50 平價隨身型 CD player 價格降到台幣一萬元, 黑膠系統就逐漸被時代給遺忘了. 後來認識幾位對黑膠系統一直都沒放棄的朋友. 也接觸到一些高階唱盤, 可惜那個時候我的心思放在攝影上. 直到幾個月前有位同事帶來一部紙箱外殼的超低價黑膠轉盤, 大家都聽得興高采烈, 雖然音質很普通, 不過看著旋轉的黑膠唱片, 蠢蠢欲動的念頭漸漸萌生, 打算先把黑膠系統的相關資訊重新複習. 
"HiViNyws channel"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NKJ_uFheEftryRCvbmfNg), 以及黃國琳先生的部落格 (http://colin5881.pixnet.net/blog/category/3875588) 內容豐富詳盡值得參考.

早年的前級放大機包含 "RIAA EQ 放大級" 加上 "十倍放大級" 兩級模組. 前者就是 "唱頭放大器", 由於黑膠唱盤的沒落, 進入 CD 時代之後, 前級放大機就只剩下 "十倍放大級" 電路. 現在的 "RIAA EQ 放大級" 只能獨立出來, 接在黑膠唱盤與前級放大機之間. 其原理是:當製作黑膠唱片時會衰減音樂的低頻訊號 20dB, 提升高頻訊號 20dB, 這樣刻錄唱片的可播放時間會比較長(所以才稱為 LP). 同樣的重播時也要 "提升低頻 20dB, 降低高頻 20dB"(見下圖), 這種方法是由 "美國唱片協會 (RIAA)" 規範的, 所以也稱之為  "RIAA EQ 放大級". 由於黑膠唱盤的輸出訊號都很微弱, 動磁唱頭 (MM) 不高於 5mV, 動圈唱頭 (MC) 更是低於 0.5 mV. 所以唱頭放大器的放大倍率至少要 100 倍(40dB), 或是動圈唱頭專用的 1000 倍(60dB). 由於各家的動圈唱頭的輸出阻抗差別很大, 所以動圈唱頭專用的放大器的輸入至少要做到 : 輸入阻抗與輸入電容要能有多種選擇. 另一種搭配方式是 升壓器 + MM 唱頭放大器. 而且升壓器必須與 MC 唱頭互相搭配. MC 唱頭不僅本身昂貴, 與唱頭放大器的搭配也很複雜. 再考慮到我的黑膠唱片是以人聲與爵士為主, 最後決定製作 MM 唱頭放大器.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在淘寶上找到不錯的真空管唱放套件. 原始電路來自 Shure M65, 提到 Shure 就讓人想到 MM 唱頭, 第一顆 MM 唱頭便是 Shure 於 1925 年量產的, 當年 Shure 最有名的產品是 V15 MM 唱頭, 同時也生產含唱放的前級放大器. 這個套件的電路板製作得非常棒, 多層板, 規劃與布線都很專業. 是罕見的好作品, 使用的零件也很好, 價格又合理. 等到檢視電路之後, 我就決定是這個套件了. 一般唱頭放大器所使用的真空管大多是 12AX7/ECC83, 取其放大倍率高, 而且放大電路通常高壓在 250V 左右才能有足夠的增益. M65 則是在內迴路使用 Feed forward 的正回授(R11, R12)以增大輸入訊號, 外迴路則是 NF 型 RIAA 回授電路, 所以高壓只要 100V 就有足夠的增益, 而且對真空管放大率的要求比較低, 即使管子老化後放大率降低也還能撐一陣子. R7, R8, R15, R16 四顆陰極電阻提供局部回授, 雖然會降低放大率, 但是獲得降低失真的好處, 尤其是輸入級的 R7, R8 更可以減少 TIM 失真. 這個電路需要研究的部分是 :
1. 輸入交連電容 C1/C2 容值偏高, 低頻截止頻率低於 1Hz, 這樣會導致轉盤轉動時的低頻振動或是唱頭唱臂共振引進音樂訊號之中. 輸出交連電容 C6 容值偏低, 如果負載電阻為 100K Ohm, 低頻截止頻率為 32 Hz, 負載電阻降為 50K Ohm 時, 低頻截止頻率為 64 Hz; 低於 32Hz/64Hz 的低頻訊號在輸出端被濾除, 所以無法回授到輸入端, 輸入端卻沒有限制其輸入, 著實有些不合理, 比較理想的設計是將輸出電容改為 0.47uf, 低頻訊號不被負載電阻所影響. 輸入的電容改成 0.01uf, 在輸入端就把 16Hz 以下的低頻濾除.  
2. NF RIAA 迴路 C7/C8/C9/C10/R17/R18/R21/R22 數值有點問題, 並不符合標準 RIAA 曲線, 在原廠的 Data Sheet 有提到 : "為了補償大多數 MM 唱頭的高頻特性, 所以在 10KHz 處, 增益提升 3dB", 相較於標準的 RIAA 曲線, 以 1KHz 為基準(0db), M65 的頻率響應在 140 Hz 提升 1.3dB, 11KHz 提升 2.8dB, 20KHz 提升 2.6dB. 這樣的頻率響應有點像 "Loudness 電路" 的作用, 所以有些國外的玩家會修改 M65 的零件值以符合 RIAA, 不過我覺得原廠的設計, 僅僅是對高低頻的補償, 對音樂內容的影響不大, 這樣的調音, 即使搭配平價唱頭也不錯聽.


電源部分 : 燈絲電源 12.6V 對兩隻管子分別供電, 高壓電源使用 6AL5 雙二極管左右聲道獨立整流之後再經 "C-R-C-R-C" PI 型濾波, 這裡可以修改一下電路, 改用扼流圈會更好.
主動元件 : NF 型 RIAA 電路, 使得 12AX7 的選擇變得嚴苛, 基本要求是頻率響應平直, 常見的情形是 : 某些 12AX7 的高頻增益不如低頻增益, 這種特性在 NF RIAA 電路中會特別被凸顯, 以至於聽起來低音太多. 我先從床下找到 GE 12AX7WA 以及 Sylvania 12AX7WA(綠標) 各一對當作測試管, 後來又購入 WE 420A 與 RCA 12AX7A(白標) 各一對, GE 的管子一般說來是耐用卻不好聽, GE 12AX7WA 的規格很好, 在擴大機中使用時音色平淡, 不過這也意謂著頻率響應平直, 使用在唱放時, 中頻頗有感染力, 高低頻也不差, 音色均衡, 非常耐聽. WE 420A 的接腳與 12AX7 不同, 所以要加轉換座才能使用, 整體的高度大約等於 E80CC,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隻管子的增益比較 12AX7 小, 在某些電路上使用可能會表現得不好. 不過 M65 對增益要求並不太高, 所以聽起來還蠻好的. 中高頻圓潤飄逸, 空間感優於臨場感, 整體表現很中性. 通常 RCA 管子的特色是高頻響應好, 但是 RCA 12AX7A(白標) 在 M65 電路中卻是 "低頻豐厚 高音不足", 
與 Sylvania 12AX7WA 狀況類似, 原因應該是高頻增益不足. 試聽的結果是 GE 與 WE 表現得比較平均, 可惜我的機箱不夠高. 最後還是使用 GE 12AX7WA, 不過後來又增購一對 WE 420A 備用. 網路上的 12AX7 Review : https://www.thetubestore.com/12ax7-tube-reviews.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接下來談談黑膠唱片的音質, 動磁唱頭 (MM) 的輸出大約是 5mV, 而 MC 唱頭輸出電平大多低於 0.5 mV, 由於 RIAA 的規定, 黑膠唱片上所記錄的低頻電平被衰減 20dB, 所以拾取的低頻訊號相當微弱, 加上黑膠唱盤由於電機轉動所產生的低頻振動與噪音(Wow and flutter)是無法根絕的, 也因此造成黑膠唱片的低音不論是細節或是品質都不如 CD. 另一方面黑膠唱片所紀錄的高音電平被提升 20dB 比起 CD 相對地有優勢, 主因是 CD 的取樣率是 44.1KHz, 其所記錄的高頻資訊相對不足(不過 SACD 與 DSD 則是另一回事). 看到這裡, 應該有人就會立即反駁 : "播放黑膠唱片的音質, 通常不如 CD". 我覺得要比較音質, 應該就相同錄音母帶的 CD 與 黑膠唱片來比較. 最近十幾年來, 許多新的錄音也開始發行黑膠唱片, 製作品質上進步甚多, 許多專輯內含兩張碟盤, 四個盤面每面只在外圈刻錄三首歌曲, 在音響性方面的進步同樣令人吃驚, 不論是細節或是動態, 聽起來都不輸給 CD, 就我手邊的 Opus3 Testrecord 4 來說, 黑膠唱片的音質, 音場定位, 完全不輸給 CD. 至於手邊的三十年前老唱片 : 蔡琴, 潘越雲, Eagles, Bread, ..., 雖然錄音品質普通, 但是歌聲還是很令人懷念.

唱盤的選擇 : 唱盤依驅動方式有三種, 直接驅動, 皮帶驅動與惰輪驅動三種: 
1. 惰輪驅動唱盤 : 現在比較少見, 二手盤的價格不便宜. 驅動力強勁, 要注意惰輪磨損後容易產生低頻躁聲. 
2. 皮帶驅動唱盤 : 是現今唱盤的主流, 產品分布從入門級到 Hi-end 等級. 馬達帶動轉盤是以皮帶為介質, 皮帶可以部分抵消馬達帶來的晃動, 如果配合高質量的轉盤, 可以得到高音質的唱盤.
3. 直驅唱盤絕大部分是早年日本廠家設計製造, 不論是品質與技術規格, 都是業界的最高標準, 也因此只有音響大廠才可能量產. 自從 CD 唱盤面市之後, 日本廠商全面捨棄黑膠唱盤, 轉而生產 CD 播放器. 直驅盤的優點 : 啟動速度快, 轉速準確穩定, 非常低的 "
Wow and flutter". 但是不喜歡直驅盤的發燒友也很多, 理由不外乎:
 a. 直驅盤修正轉速非常快速直接, 所以其轉速一直有著高頻率的變化量, "可能"會導致高音音質毛躁 ?
 b. 直驅馬達在轉盤正下方, 磁場"可能"會影響唱頭的磁能轉換 ?
 c. 轉盤由馬達直接驅動, 馬達的品質直接影響音質.

 d. 構造複雜, 維修不易.

我的唱盤預算大約是台幣 15K. 大約是市面上入門級新轉盤的價位. 下方的第一個連結是國外的玩家對 ATH AT-LP120, Pro-Ject Primary 與 TEAC TN-300 三部入門級皮帶驅動唱盤 Review, 首先 TEAC TN-300 唱盤有轉速不穩定的現象, 音準會隨轉速飄移. AT-LP120 的唱臂軸承不太靈活, 抗滑機構也有問題. Pro-Ject Primary 的音質是三者之中最好的, 可惜功能太陽春, 傳動皮帶也容易脫落. 最後作者推薦 Technics SL-1200 二手直驅唱盤. 第二個連結則是 Sony PS-HX500, Pro-Ject Debut Carbon DC 與 Rega Planar 1 三部唱盤的 PK. 這三部唱盤的等級略高於入門級唱盤. 原本我是是看好唱盤大廠 Pro-Ject 的 Debut Carbon DC, 因為我也曾經考慮過這部唱盤, 主要的賣點是搭配 "9CC" 型號的碳纖唱臂, 基本功能齊全, 可是最後卻成為這次評測音質最差的唱盤. 老廠 Rega 的 P1 規格平平, 功能陽春, 音質卻輾壓群雄, 結論是 Pro-Ject DC 雖然使用碳纖直臂, 功能完整, 但是這些都只是規格, 不等同於好聲音. 不論 動態, 細節 都遠不如 Rega P1, 相同的價位, 想要有更進階的選擇還是 Technics SL-1200 二手直驅唱盤, 這個測試很值得想購買唱盤的網友參考. 後面兩個連結是黃國琳先生的入門唱盤選擇. 入門推薦也是二手直驅日本唱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_LzV45Ha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uOgT0XBK0

http://colin5881.pixnet.net/blog/post/417220993
http://colin5881.pixnet.net/blog/post/419065171


經過一番搜尋, 最後購入的是 Pioneer PL-50L. 1980年出廠, 狀況大約八成新, 盤重 15Kg, 售價正好是台幣 15K. 多 NT$ 1000 加二手 GRADO PRESTIGE BLUE 1 唱針 + GRADO PRESTIGE GOLD 混搭唱頭, 僅僅是這樣的搭配, 播放 Diana Krall 的黑膠唱片, 就相當動聽. Pioneer PL-50L 所配備的 9吋鋁質S臂, 被玩家認為是音質的瓶頸, 原因大概是9吋鋁質S臂的實際質量偏高, 因此 PL-50LII 改成可自行更換唱臂的碳纖維唱臂(直臂 與 S臂), 可惜 PL-50LII 直驅馬達的軸承同時也被簡化, 一得一失. 兩部唱盤的唱臂都具有油阻尼(Oil damping)機構. 可以調整循軌的順服度與低音的音色, 矽油的黏度依照阻尼高低可選擇 : 輕阻尼是 10000 cSt, 一般阻尼是 30000 cSt, 重阻尼是 100000 cSt. 如果是油壓唱臂升降機構, 要使用600000 cSt 矽油. (更換矽油的步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pScyLE9vo)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唱頭的選擇 : 第一個連結是國外的玩家 Review 萬元以下的 MM 唱頭, 結論是以下的廠牌型號的唱頭表現突出. 
1. Nagaoka MP-200/150/110.
2. Grado Red/Green/Black.

3. Goldring 1006/2100/Elektra/Elan.
基本上這個 Review 是以音響性為判斷的標準, 高中低音域的平衡與否, 諧波與空間感, 動態與能量 .... 依照這份清單選購至少不會踩到地雷. 第二個連結是黃國琳先生對唱頭的推薦, 入門級的唱頭注意要選擇橢圓形針尖或是更高級的等級(見下圖), 比較接近溝槽的形狀, 因此可以拾取更多的音樂細節, 高頻會有更好的表現. 
我先後購入
  Ortofon OM 10 (NT$1900), Goldring Elektra (NT$2500), Nagaoka MP-110 (NT$3800). 都是價位不超過四千元的 MM 唱頭. 其中 Goldring Elektra 的中頻最好聽, 低頻 Q 彈, 是人聲的好選擇. Nagaoka MP-110 的空間感優異, 動態與解析力最好. Ortofon OM 10 音色中性醇厚, 古典/爵士兩相宜, 可惜音響性不如其他兩顆唱頭, 比較適合節奏溫和的音樂, 有種說法是 OM 系列的唱頭應該搭配輕質量的唱臂, 而 PL50L 的唱臂並不是輕質量型, 也許因此對音質有所影響.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NKJ_uFheEftryRCvbmfNg
http://colin5881.pixnet.net/blog/post/420028645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唱頭與唱盤的調校 
唱頭的 VTA 角度調整 : 這項調整首先要確定唱盤的水平, 唱頭蓋在播放時也是水平的狀態, 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調整, 如果唱針在溝槽中不能保持垂直, 聲音就不可能好. 所以水平儀是一定要準備的工具, 一般工程使用的氣泡式水平儀(超小型)即可勝任. 再來是要調整 超距 與 方位角, 循軌角... 這些就需要工具了, 請參考下面的資料
http://blog.xuite.net/colin5687/twblog1/1363564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A1yZgWfig
http://subig1957.pixnet.net/blog/post/17153518-%E5%94%B1%E7%9B%A4%E8%88%87%E5%94%B1%E8%87%82%E7%9A%84%E8%AA%BF%E6%A0%A1
http://colin5881.pixnet.net/blog/post/278422850


針壓與抗滑 : 通常針壓是唱頭規格所決定的, 例如 Ortofon OM 10 的針壓範圍是 1.25 ~ 1.75g 之間, 通常會設定成 1.5g. 但是也有玩家會加重針壓以獲得比較好的低頻響應, 但是也會損失低電平的訊號. 同樣地也有玩家使用低針壓以獲得更好的高頻響應與更多的細節, 同樣的也減損中低音的音質. 更重要的是:不論針壓過重或是過輕都會造成唱片更嚴重的磨損. 抗滑則是一項比較不確定的調整項目, 黃國琳先生雖然做了完整的實驗, 但是卻認為抗滑力太小可以不加. 但是有些實驗則顯示抗滑力會影響唱頭拾取訊號的正確性, 至於如何調整抗滑力? 依照針壓的大小, 直接調整唱盤上的抗滑力旋鈕, 或是唱臂上的抗滑砝碼. 至於抗滑力的大小是否正確有兩個方法驗證, 第三個連結是其中一種方法, 播放黑膠測試唱片, 上面記錄了正弦波訊號, 使用示波器觀察兩聲道的輸出波形, 調整抗滑力使得輸出波形大小相當而且沒有變形失真. 另外一種測試法是使用空白無溝紋的光滑黑膠唱片(或是以 CD 片代替), 讓唱針在碟面上"溜冰", 如果調整得當, 唱針會停留在固定位置而不會向內圈或外圈滑動, 前面提到 AT-LP120 的抗滑機構有問題, 所以第四個視頻是修改後的 AT-LP120 如何使用廢棄的 CD 片來測試抗滑力. 不過這種方式有些人不認同, 認為光滑膠面與溝紋膠面所需要的抗滑力不同. 我買了張含訊號的黑膠測試片, 針壓為 1.5g, 抗滑力在 0 ~ 2g 之間變化, 這張測試片的抗滑測試方法是用聽的, 適當的抗滑力調整是在 1.5g 處, 使用示波器觀察左右聲道波形, 結果兩聲道波形都很正常. 後來改用 CD 片的 "溜冰法"抗滑力旋鈕調到 1.5g, 唱頭不再向內圈滑動, 與播放測試片的結果相同, 所以 "溜冰法" 其實是可靠的測試法, 而 PL-50L 的抗滑機構還蠻值得信賴的.
http://subig1957.pixnet.net/blog/post/17149807
http://colin5881.pixnet.net/blog/post/27842284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YlM72wn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d90RTWnRQ

附錄
1. 唱針與唱頭的選擇 :
a. Grado Gold 唱頭是從 Grado Silver 唱頭中精選出來的. Grado Red 唱頭是從 Grado Blue 唱頭中精選出來的, 而這四款唱頭音色的差別在唱頭內線圈使用的線材, 唱針都是橢圓針尖, 結構也近似. 以價位來說 Grado Gold 唱頭的等級高於 Grado Red, 不過就音質而言, Grado Red 均衡好聲, Grado Gold 的高低頻響應突出, 中頻相對地有些凹陷, 音色走向有點像 ATH 唱頭. 那麼二手的 
Grado Blue 唱針 + Grado Gold 混搭唱頭 的音色又是如何? 高音延伸好, 中音略為凹陷, 低音鬆散沒有力道. 原本以為這種唱針唱頭搭配不合適, 不過拆下唱針後卻發現唱頭與唱針模組連接處的 4 個接點上佈滿黑色膠狀物質, 再詳細檢視, 應該是原本接點旁的防振墊圈老化, 清理後也沒有改善, 這就是買二手唱頭的風險. 
b. Nagaoka MP-200, MP-150, MP-110 這三款唱頭都是相同的橢圓針尖, 音色的差異在唱針針桿的材質, MP-110 是鋁桿, MP-150 為經過硬化的鋁桿, MP-200 則是硼桿, 唱針可以彼此混搭, 但是唱頭音質差別不完全是唱針的不同. Ortofon OM 10/20/30/40 與 ATH AT100e/AT120eB/AT440MLb VM 唱頭升級的方式是針尖形狀的改變, 從橢圓針尖升級到超線性針尖. 針尖的等級反映在價格的高低, 可惜並不代表音色好聽與否, 通常越高級的針尖可以獲得更好的高頻響應, 似乎同時也失去了中低頻的豐潤.
c.
Goldring 的入門級唱頭 Elektra & Elan 是早期的設計, 市場上有許多構造相同的老唱頭, 江湖傳言由 Nagaoka 代工. 這兩年新改款的 Goldring E1, E2, E3 上市接班, 據說是由 ATH 代工, 其中只有 E3 是橢圓針尖, 與 Elektra 的唱針規格相同, 音質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提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_98fKQtuhs.
ATH 新的接班梯隊也出現了, AT100e/AT120eB/AT440MLb 三兄弟 "進化成 "VM520EB/VM530EN/VM540ML, 唱頭的構造相同, 唱針也一樣, 只有針壓從原本的 1.4g 變更成 2.0g, 低音改善得不多, 低電平訊號卻損失不少. 不過 ATH 畢竟是大廠, 還是有不少驚喜 : AT-VM95SH 與 AT-VM95ML 超橢圓針尖, 兩者都是 AT-95, 前者搭配柴田針, 後者是 ML 針尖, 價格很實惠. 大家會問 : 為什麼唱頭本體是 AT-95, 因為國外有網店拿這顆唱頭來搭柴田針, 所以原廠也下海來玩. 另外 AT-95 與 Goldring E1, E2, E3 也有微妙的關係, 稱得上是族繁不及備載.
Ortofon OM 系列唱頭後來升級成 Ortofon Super OM, 不過現在的官網上只剩下 OM 1S 與 OM 5E. 舊款唱頭音質並不差, 新款唱頭的售價卻一定比較貴. 我在 ebay 上購入庫存的 OM 10 (舊款 NT$1900) 以及 Elektra (NT$2500). 而新款的 Goldring E3 已經與 Nagaoka MP-110 與 Grado Blue 的價位相當(約在 NT$4000 上下). 除了唱頭的價格之外, 也要考慮唱針的耗費. Nagaoka MP-110 原廠唱針 ebay 售價約是 NT$1500, 而且音響性非常均衡優異, 炒豆聲也比較少, 在售價 NT$ 5000 以內的唱頭群中是最超值的選擇, 沒有之一.  
d. 低階的唱頭配上高階的唱針是否可以得到高階唱頭的效能? 少數型號可行, 如 Ortofon OM 10/20/30/40
與 ATH AT100e/AT120eB/AT440MLb, 但是有些廠牌型號應該不能混搭, 例如 Grado Gold & Red 唱頭的構造是四件式 OTL 懸臂, 而 Grado Green, Black 則是三件式 OTL 懸臂, 兩者構造不同. Nagaoka MP-110 與 MP-150, 唱針可以互換, 經過國外網友測試, 彼此音質差異除了是唱針不同也與唱頭本體有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Ha2Un9TGQQ.
e. 唱針針尖的選擇, 最平價的針尖是圓錐形針尖, 再進階是橢圓針尖, 再高級則是 linear Contact 型式的針尖, 著名的有 ATH 的 ML 針尖, Shibata 柴田針, VDH 針, 這些針尖形狀的差異在於針尖與唱片溝槽的接觸面積, 越高級的唱針接觸面積越大, 也就是更貼合溝槽的形狀. 另一個重點是"截面積的形狀要更扁平", 也就是針尖更薄, 如此可以深入溝槽中的"高音縫隙", 獲得更好的高頻響應, 這是高級唱頭的重要指標(詳見下圖). 但是同樣的接觸面積越大, 阻力越大, 而且針尖在溝槽內能夠活動的空間越小, 導致循軌能力變差, 唱頭的 VTA 調校要更仔細.
f. 針尖的形狀對黑膠唱片的傷害有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針尖與唱片溝槽的接觸面積小, 單位壓力變大, 所以容易在溝槽壁上刮出痕跡. 另一種說法是針尖與唱片溝槽的接觸面積越大, 摩擦力越大, 就像是一隻刻片刀, 播放音樂的同時也在改變溝槽的形狀.
g. 除了針尖之外, 針桿的材質也很重要, 基本上是硬度越高越佳, 最常見的針桿是鋁桿(如 MP-110), 再高一級是硬化處裡的鋁桿(如 MP-150), 再高級的是硼桿(如 MP-200), 最高等級則是紅藍寶石或是鑽石材質. "橢圓針尖 + 鋁桿" 已經在不少入門等級唱頭上出現, 是選擇唱頭時最起碼的標準. 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 那就是針桿的粗細對音質的影響, Elektra 的原廠針桿是比較粗的, 聽感上音質比較直接, 中音很棒, 換成細針桿橢圓針尖的副廠代用針, 高頻響應延伸得更好, 音場也更優異. OM 10 原廠針桿是比較細的, 聽感上音質比較平淡, 換成粗針桿的橢圓針尖副廠代用針, 感上音質比較直接, 中音醇厚, 當然這也許是跟唱針的阻尼有關, 不一定是針桿粗細所造成的. 
h. 根據 Ortofon 的官方說法, 唱針大約在 1000 小時使用期間內不降低性能, 唱片唱針妥善清潔 與 唱頭正確調校 可以使用到 2000 小時, 久放的唱針即使沒有磨損, 其阻尼器也會老化, 聲音的表現會改變.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橢圓針尖與柴田針尖對唱片溝槽接觸面積的差別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2017 秋 - 秋分 | 從 Shure M65 唱放 到
橢圓針尖的截面積半徑比大約是 0.5:1, 等級更高的針尖其截面積就越扁平, 這樣的針尖能深入溝槽中的"高音縫隙"

2. "Colin教你洗唱片", 黃國琳先生教大家洗唱片, 清潔工具是平價的"潔面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Lmph4p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