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Olympus E-500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年 5 月中由於台灣入境疾控鬆散, 導致新冠疫情爆發, 全國進入三級警戒, 普遍地實行在家上班, 空暇正好整理攝影器材. Sony Nex-5 輕便小巧, 可以轉接老鏡頭, 隨身拍攝黑白照片. Canon EOS RP, Fujifilm X-e1 與 Pentax K200D 都是相當不錯的機身, 趁著相機電池還沒斷貨, 也買了備用電池. 唯一苦惱的只有 Olympus 系統, ZD 50mm f2 ED macro 是顆好鏡頭, 但是 Olympus E-500 機身的 成像顏色, 雜訊 或是 黑白階調 都不好, 國外的測試中甚至提及組裝品質的問題 : "畫面右上角的糢糊可能是因為接受測試的 E-500 機身裏略微翹起的感光元件所造成的". O 記的鏡頭是電磁光圈與馬達驅動對焦, 而且成像圈小, 根本無法轉接到其他系統. 所以若想繼續使用 ZD 50mm macro 的唯一辦法就是換一台 4/3 機身, 或是 M4/3 機身. 最終在露天拍賣以 NT$ 2000 買了台二手的 E-PL1 M4/3 機身, 另外在 ebay 上買了副廠的 "4/3 -> M4/3 轉接環", 售價為 NT$ 1000.

先說說這個 E-PL1 二手機身的狀況, 外觀痕跡不多, CMOS 也很乾淨. 不過 E-PL1 的兩大通病都中獎 : 1. 這個機身開機後螢幕上會顯示閃爍的紅色 "IS1", 防手震功能有問題. 2. 機身的 LCD 因為老化導致四個角落出現暗角, 不過不影響拍攝. 相較之下手邊幾部其他廠牌機齡超過十年的機身, 從來沒有發生過 LCD 的品質問題.

E-PL1 + ZD 50mm f2 ED macro 的對焦與合焦速度都不快, 較 E-500 機身遜色. 這是因為十年前單反系統的相位對焦已經很成熟了. 而無反的對比式對焦仍然不夠成熟. 時至今日 EOS RP 已經同時具備了上述兩種對焦系統. 最後的重點是畫質, ZD 50mm f2 macro 在 E-PL1 機身上展現出良好的解析力, 成像顏色自然. 後來索性把 ZD 14-45mm f3.5-5.6 (E-500 的 kit 鏡) 也轉接到 E-PL1, 結果廣角端很難合焦, 必須以手動對焦輔助, 望遠端則可以正常自動對焦, 對焦速度慢. 不過畫質還不錯, 從 Live View 中看得到明顯的 桶狀變形與高光紫邊, 但是照片中卻被矯正得很輕微, 可惜對 E-PL1 而言, 這顆 Kit 鏡的體積稍微大了些. 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E-PL1 + ZD 14-45mm f3.5-5.6 的解析力略優於 Nex-5 + nFD 24mm/f2.8 以及 OM 24mm/f2.8, 至於成像顏色方面 E-PL1 完敗 Nex-5. 而 Nex-5 只有高 ISO 低雜訊的優勢.

"手動對焦輔助功能" 是轉接手動鏡頭所需要的輔助功能, 一般人多使用自動對焦, 自然不會關注, 但卻是我輩轉接黨的重點功能.
1. Pentax K200D 是 DSLR, 既沒有 Live View 功能, 當然也不會有裂像式對焦屏, 手動對焦除了靠眼力之外, 觀景窗中還會有合焦指示.
2. EOS RP 與 X-e1 都有 對焦點影像放大 與 峰值對焦 功能, 手動對焦完畢後要關閉對焦點影像放大功能回到全景才能構圖拍攝, 拍攝流程會有些彆扭.
3. Nex-5 也有 對焦點影像放大 與 峰值對焦 功能, 開啟對焦輔助功能後, 半按快門鍵即取消對焦點影像放大功能回到全景, 可以直接構圖拍攝, 非常方便.
4. E-PL1 使用 4/3 M4/3 接環鏡頭時, 偵測到手動對焦時會將對焦點影像自動放大, 一旦停止手動對焦後即恢復正常影像. 但是轉接其他鏡頭時便與 RP, X-e1 相同.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4/8/16 新增內容

五年半前以大約 US$ 299 的價格購入內建 Kodak CCD 的 Olympus E-500 kit, 來嘗試著轉接 Canon FD 接環的鏡頭, 但是自從有了 Sony Nex-5 之後, E-500 就越來越少使用, 實在很可惜. 最主要的原因是轉接 FD 鏡頭時無法在無限遠處合焦, 再者 Kodak CCD 的 成像顏色太有個性了, 紅黃藍色都很濃豔, 拍攝大片綠色的風景色調卻很糟糕, 對人眼來說, 這是典型的高低頻響應很好, 中頻響應不佳的例子. 而原廠的 Kit 鏡頭 14-45mm 也很難讓人有帶出門的慾望. 最近檢討以前拍過的照片, E-500 在微距攝影方面的畫質是相當棒的, 於是想替 E-500 找個 "機身蓋", 足以表現出 Kodak CCD 的 畫質特色, 讓 E-500 不再只是個配角.

先表列出可能的搭配鏡頭 :
1. ZD 12-60mm : 畫質好又方便, 但是體積太笨重.
2. ZD 25mm/f2.8 餅乾鏡 : 體積輕便, 畫質又不出色.
3. ZD 35mm/f3.5 與 ZD 50mm/f2 ED 兩隻 macro 鏡的畫質都很完美, 體積也都不大, 最後還是 50mm/f2 macro 出線, 畢竟以 E-500 的高雜訊, 選大光圈鏡頭會比較保險.
 
拜 4/3 系統已經逐漸被 M4/3 取代之賜, ebay 上的 ZD 50mm/f2 ED macro 二手價格已經降到非常合理, 最後以大約 US$ 310(含運費) 的價格購入一顆品相不錯的二手鏡, 使用後不得不稱讚一句 : "這顆鏡頭的畫質真不錯", 解像力高, 畫面邊角的橫向色散像差被抑制得很好(可惜焦外的色散像差卻很明顯 : 軸向色散像差還是存在的), 散景也漂亮, 缺點是自動對焦速度又慢又吵, 不過對於漸漸地受到老花眼困擾的我而言, 能有 AF 就很慶幸的了. 這也是我不再使用 E-500 轉接手動對焦鏡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對的 Canon 1000D 有 Live View 可以在 LCD 上局部放大影像確認合焦, Sony Nex-5 也有相似的功能, 而且操作上更方便得多.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週六帶著 Olympus E-500 + ZD 14-45mm 再次造訪中山北路與 北美館/台北故事館, 進一步測試 E-500 RAW 檔的畫質, 比前次 E-500 搭配 Tamron SP 28-75mm/f2.8 的結果要好一點, 搭配 ZD 14-45mm kit 鏡時, 色溫設定在大約 5000~5300K 時的成像顏色最符合眼睛所見, 雖然離上次逛中山北路的時間相距不到一個月, 中山北路的行道樹卻有不同的風貌, 葉子層層疊疊變得茂密, 顏色也更趨深綠色, 不復一個月前的新綠, 測試照包含彩色與黑白, 直幅與橫幅構圖等不同的變化, 有些景是上個月曾經使用 RVP 100 拍過的, 有興趣不妨比較看看.

Olympus E-500, ZD 14-45mm, RAW -> JPEG, 日光白平衡, 拍攝光圈 F=5.6~8.0

P5094220.jpg

P5094213.jpg

P5094191.jpg

P5094209.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使用 Olympus E-500 也已經一年了, 對於這個機身也越來越了解:

1. 這片 Kodak CCD 對於黃紅色調比較敏感, 白平衡固定在日光白平衡時, 在陰天時拍攝常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相反的陽光下景色卻常常拍成偏黃的色調, 如果配上暖色調的鏡頭, 中午都能拍成黃昏, 這種色調非常類似 Kodak 正片, 網路上搜尋 Kodak 自家 DSLR 的照片也都有類似略微偏黃的色調.

2. JPEG 動態範圍不好, 反差大的場景常常顧此失彼, 黑白階調也不夠好.   

左思右想, 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 : 拍攝 RAW 檔, 並且使用手動白平衡把色溫調整在 5000K 附近以解決偏黃的問題, 手邊有 Olympus Studio 2, 使用原廠的軟體轉檔後依然維持 O 家的色調, 以這種拍攝方式嘗試著找出這個機身的潛力出來.
趁著假日到竹東河濱公園試拍, 裝備是 E-500 + Tamron SP 28-75mm/f2.8(Pentax mount), 當天的天氣很好, 陽光不強烈, 大氣略有翦霧, 如果不微調白平衡的話 => 新綠的樹葉都拍成了黃綠色了, 拍攝 RAW 檔的結果雖然不是十分滿意, 但是還能接受, 暫且先按捺下心中想進一部 Canon DSLR 來轉接 Contax 鏡頭的念頭.

結論 : 雖然 O 家的 JPEG 畫質不錯, 但是後製調整的範圍有限, 色溫也很難修正, 畢竟 RAW 檔才是王道, 12 bits 的顏色深度也提供更好的黑白階調後製空間. 關於描繪春天特有的 "新綠" 還是 Pentax K200D 表現得比較好, 對於 Kodak CCD 與 Sony CCD 色調上的差異(兩者都固定使用日光白平衡), 有如 Kodak 正片 vs. Fujifilm 正片的翻版, Kodak 正片的黃紅色搶眼, 綠色會略偏黃, Fujifilm 正片的綠色漂亮, 黃紅色相對之下就沒特色.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使用 Olympus E-500 也將近半年多了, 對於 4/3 system 也累積了一些想法, 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Olympus DSLR 的 CCD/CMOS 的面積只有 135 底片的 1/4, APS-C DSLR CCD/CMOS 的 5/8, 所以許多使用 Olympus DSLR 的用家常有 "等效焦距" 的迷思. 

例如 Olympus ZD 300mm/f2.8 "等效焦距" 相當於 135 全片幅的 600mm/f2.8, 但是事實上這個說法觀念上不對, "等效焦距" 並不是真正的光學焦距, 4/3 DSLR 系統只不過是用比較小面積的 CCD/CMOS 紀錄比較小視角的影像, 別家的鏡頭轉接到 4/3 DLSR 上也一樣得到兩倍的 "等效焦距", 就鏡頭本質而論, 各家的 300mm/f2.8 都是一時之選, Olympus ZD 300mm/f2.8 並不見得一定勝出.

Canon, Sony, Pentax 的中階 APS-C DSLR 已經達到 1400~1500 萬畫素, 300mm/f2.8 接到 APS-C DSLR 機身上的 "等效焦距" 為 480mm/450mm, 再擷取數位影像中央 60% 的面積, 可以得到與 E-3 + ZD 300mm/f2.8 相同視角的 900萬畫素影像, 如此一來 4/3 系統的 "等效焦距" 與 APS-C DSLR 裁切後的結果已經沒啥差別了.
 
再者 4/3 系統 上兩倍 "等效焦距" 成立的先決條件是 4/3 鏡頭具有 135 鏡頭的兩倍解析度, 由於 4/3 DSLR 成像圈直徑只有 135 全幅成像圈直徑的一半, 在這樣的規格之下設計鏡頭, 鏡頭的解析度理論上可以更好, 但是能不能達到兩倍的解析度則不無疑問, 畢竟 135 系統已有許多解析度極好的優秀鏡頭. 

舉例說明 : ZUIKO DIGITAL ED 70-300mm/F4-5.6 vs. Sigma APO 70-300mm F4-5.6 DG MACRO , 這兩隻鏡頭的光學設計完全相同, 各使用三片低色散鏡片; ZUIKO DIGITAL ED 70-300mm/F4-5.6 在 O 家的評價並不差, 而 Sigma APO 70-300mm F4-5.6 DG MACRO 是 135 全幅系統中物美價廉的平價鏡, 所以說 135 系統的光學設計直接使用在 4/3 系統上也並不遜色.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ICOH 當年也推出 PK 接環的單眼相機機身與鏡頭, 其中有隻著名的超大光圈標準鏡 : XR Rikenon 55mm F1.2, 可惜不好找, 本文談的是平價版的 XR Rikenon 50mm F2, PK 接環, 三年前為了 Pentax ist Ds 而購入的二手鏡, 品相尚可, 後鏡片組看起來似乎有層淡淡的白膜, 送到全泰清理, 無奈老闆看過後只說了句 "清不掉" 只能加減用, 購入價格不到 NT$2000, 50mm 在 APS 上視角約是 135 全幅的 75mm, 可以用作人像鏡, 在 4/3 DSLR 上視角約是 135 全幅的 100mm, 還是可以作為人像鏡使用.

在全開光圈 f = 2.0 時, 高光紫邊明顯可見, 這也是老鏡頭在 DSLR 上的通病, 所以一些 f1.2, f1.4 的古典銘鏡, 在 DSLR 上其實大光圈的實用價值並不高, 縮一級光圈到 f = 2.8 就改善很多, 散景漂亮, 解析度也令人滿意, 顏色色調呈中性, 不過不失, 雖然並不討喜, 但也沒有色偏, 拍黑白照片時階調很不錯, 雖然這隻鏡頭的定位一直都是平價產品, 不過 C/P 值非常高.

至於 Tamron 90mm F2.8 Macro Di 基本上並不是老鏡頭, 有因應 DSLR 而改版的數位鍍膜, 也是三年前為了 Pentax ist Ds 而購入的, 會把兩隻鏡頭放在一起相提並論是因為兩者的影像特性很相近, 這隻鏡頭規格很好, 散景非常漂亮, 解析度也令人滿意, 顏色色調呈中性, 雖然不錯卻不會讓人驚豔, 是各方面表現都很平衡的一顆鏡頭.

RICOH XR Rikenon 50mm/f2 :

P4040825_s.jpg

P4040839_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ntacon Six 是東德蔡司設計製造的 120 相機系統, Carl Zeiss Jena Biometar 120mm/f2.8 MC 是鏡頭群中的中距離望遠鏡頭, 這隻鏡頭解析力高, 階調性佳, 顏色淡雅, 是非常棒的好鏡頭, 可分為早期的單層鍍膜(SC)的黑白相間鏡筒版本與後期的多層鍍膜(MC)的全黑鏡筒版本. 
MC 版本比較少見, 品相好而且價格低於 NT$10000, 就值得入手.

先看看這隻鏡頭配上
RVP 50 的表現





這隻鏡頭原本是為 6X6 中片幅相機設計的, 我使用了三個轉接環 : Pentacon Six -> Pentax 645 轉接環 + Pentax 645 -> Pentax K 轉接環 + Pentax K -> 4/3 DSLR 轉接環, 才轉到 4/3 DSLR 上. 
為啥要如此大費周章的轉接? 畢竟手邊的 Contax, Pentax 135 鏡頭很多, 而且 Canon FD 才是我買 E-500 的主因, 這種接法費事又麻煩!!!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第一臺 DSLR 是 Pentax ist Ds, 600萬畫素, SONY APS-C CCD, 購自美國 WalMart, Ds Kit 價格約 US$ 699.

Pentax ist Ds 採用 Sony 600 萬畫素 CCD, 成像顏色濃郁, 高 ISO 的畫質也還能接受, 對焦速度雖然不快, 可是也沒有對焦不準的問題, 這部相機後來送給我老弟, 原因是 : 顏色不準確, 成像略偏黃, 綠色往往拍成黃綠色, 對於我這種常常拍 "樹葉" 的人來說相當困擾, 除了這點以外, Ds 實在是部很不錯的相機.

顏色不準確, 這個問題幾乎是所有 DSLR 的通病, 我在
拍風景時常常會被眼前的 "翠綠", "鮮綠" 所感動, 但是 CCD/CMOS 無法完全記錄下這種感動, 我的經驗中只有 Fuji RVP 50 正片做得到.
由於人的眼睛對綠色最敏感, 而常拍風景的人對綠色色調的成像會更挑剔, 至於紅色與藍色是在人眼可分辨的光學頻譜的兩端, 敏感性就不如綠色, 不過 CCD/CMOS 對紅色比較敏感(所以許多 DSLR 的 CCD?CMOS 都會加紅外線濾鏡以降低雜訊), 紅黃色常會爆掉, 藍紫色往往會不足. 
 
動機 : 為了我手上一堆 Canon FD 接環的銘鏡找出路. 
結論 : Olympus 4/3 DSLR 最合適轉接 FD 鏡頭.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