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手邊累積了幾隻耳機. 耳道式與耳罩式都有, 前兩天與同事聊天, 他原本是耳機的玩家, 後來想開了全部出清, 其中一套 STAX 靜電耳機系統還是我幫忙 貼文出售的, 最後只剩下 MB Quart QP400 因為品相不好, 長期借給我使用. 問他為什麼不玩了, 他說得很有哲理 : "花很多錢去買旗艦級的耳機, 為了搭配耳機, 又花了大錢買耳擴與音源, 結果這麼好的系統, 往往聽不了多久耳朵就受不了, 這不是很可笑嗎?". 誠哉斯言, 我之所以會購入 HE-400i, 其實也是想要一隻耐聽的耳機. 買的時候是冬天, 聽了幾個月之後, 就把 HE-400i 收起來了, 不是聲音不好, 實在是 HE-400i 佩戴起來太悶熱, 不適合在夏天使用. AKG K702 賣給同事了, Grado SR80i 空間感不好, 考慮到配戴舒適性, 重播人聲的音質, 價位合理, 最後就把目標鎖定在 SONY MDR-MA900 & MDR-MA500 兩款早已停產的家庭劇院耳機.
SONY MDR-MA900 : 承襲自 MDR-F1 的 Open Air 設計, 是 SONY 比較少見的開放式機背耳機, 這點與 QP400, HE-400i 相同, 重點是 "耳罩與耳機單體間也是開放式的設計", 簡言之這隻耳機就像是在耳朵邊懸空地掛著兩個小揚聲器, 為了增加音響特性, 特別選用直徑 7 公分的釹磁鐵耳機單體(OFC 音圈 / 12 Ohm), 聽感介於耳機與揚聲器之間, 受到完全開放式設計的影響, 聲音在傳遞到耳朵的路徑上會有部分流失, 因此聲音密度比較小, 隔音效果差, 高音略偏暗, 纖細而不刺耳, 低音份量雖然充沛, 但是質感不算好, 中音溫暖略帶甜味, 人聲非常好聽, 空間感也相當不錯, 最棒的是音色輕鬆自然, 久聽不累. MA900 整隻耳機的重量不到 200g, 佩戴時毫無負擔又透氣. 缺點是由於過度輕量化的結果, 造成支架的機構太過單薄, 即使部分零件使用金屬材質, 結構仍然非常脆弱. 現在日本的庫存新品大約是 NT$ 9500.


Open Air 設計
SONY MDR-MA500 : MA 系列耳機一共有 MA900, MA500, MA300 與 MA100 四款. 可惜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 MA900 的獨特設計, 而忽略了其他三款開放式機背耳機. MA900 的支架脆弱, 實在不太適合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使用. 而依照過去的經驗, 次一級的 MA500 音色上應該也值得期待, 網路上的 Review 非常少, 只有兩三篇, 不過評價都還不錯. MA500 使用直徑 4 公分的釹磁鐵耳機單體(CCAW 音圈 / 40 Ohm), 整體的設計也回歸到傳統的開放式機背, 特點是耳機單體懸掛在由人工皮革材料制成的浮動系統上, 可以減少聽診器效應. 高音略偏暗, 纖細而不刺耳, 低音的量多質感好, 中音是 MA 系列耳機最棒的部分, 溫暖略帶甜味非常悅耳. 由於單體採取貼耳的設計, 聲音密度比 MA900 高, 空間感的規模不大, 聽感類似位於小型室內表演空間的前排座位. 支架機構是使用並不厚實的全塑膠材質, 設計也不如同價位的耳機, 儘管如此還是遠比 MA900 的支架來得可靠. 也因此整隻耳機的重量上升為 250g, 佩戴的感覺與同樣號稱是 Open Air 設計的 GRADO SR80i 近似, 雖然都是貼耳的設計, SR80i 的空間感卻不太好, 而 MA500 的空間感與細膩度都優於 GRADO SR80i.


貼耳設計
配合新耳機, 通常整個系統也要跟著調整. MA900 與 MA500 的問題是低頻的量比較多, 高頻略偏暗, 搭配不恰當時聲音會悶. 這時就要微調前端的搭配以獲得均衡的好聲. 當搭配 SU3 ESS9018 DAC + 清風 E-100 真空管耳擴, 最方便調整音色的方法莫過於更換 E-100 的真空管, 幾輪試聽下來, 發現這兩支耳機對於前端音色的變化十分敏感, 每更換一組真空管彷彿也換了新耳機, 這點是使用 HE-400i, K702, QP400 都不曾有過的經驗, 最後以 OTK E88CC + Sveltana 6H13C 真空管組合的聲音表現最合我意. 如果耳擴的音色無法調整, 也可以更換線材, 嘗試在 DAC 與耳擴之間使用 47 Lab STRATOS 單芯線製成的訊號線, 不論是音色或是價位都是 MA900, MA500 非常合適的搭配.
相較於許多高階耳機的 高解析力, 大音場, 高動態, 高聲音密度的優異特性. 欣賞古典樂是很完美, 重播人聲錄音時往往只聽到一堆高能量密度的錄音瑕疵. 這兩支耳機提供了不一樣的聆聽體驗.


貼耳設計
配合新耳機, 通常整個系統也要跟著調整. MA900 與 MA500 的問題是低頻的量比較多, 高頻略偏暗, 搭配不恰當時聲音會悶. 這時就要微調前端的搭配以獲得均衡的好聲. 當搭配 SU3 ESS9018 DAC + 清風 E-100 真空管耳擴, 最方便調整音色的方法莫過於更換 E-100 的真空管, 幾輪試聽下來, 發現這兩支耳機對於前端音色的變化十分敏感, 每更換一組真空管彷彿也換了新耳機, 這點是使用 HE-400i, K702, QP400 都不曾有過的經驗, 最後以 OTK E88CC + Sveltana 6H13C 真空管組合的聲音表現最合我意. 如果耳擴的音色無法調整, 也可以更換線材, 嘗試在 DAC 與耳擴之間使用 47 Lab STRATOS 單芯線製成的訊號線, 不論是音色或是價位都是 MA900, MA500 非常合適的搭配.
相較於許多高階耳機的 高解析力, 大音場, 高動態, 高聲音密度的優異特性. 欣賞古典樂是很完美, 重播人聲錄音時往往只聽到一堆高能量密度的錄音瑕疵. 這兩支耳機提供了不一樣的聆聽體驗.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