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自己的音響系統以來, 我的 DAC 一直都是 Delta Sigma 架構, 直到五年前組裝 DZ 的 TDA 1541 NOS DAC 套件之後, 才正式踏進  Multibit DAC 的世界. 就架構分析, 以 CS4328 晶片為例, Delta Sigma DAC 架構主要是利用數位電路執行運算將原本 44.1 KHz 的音樂訊號“升頻 Upsampling”成 352.8 KHz(8倍頻), 雖然音樂資訊實際上並沒有增加, 而且原始訊號也可能被改變(經過低通濾波器的處理), 但是升頻後音樂樣本數量增加8倍, 單位時間的聲音密度提高, 訊號之間連續性變得更好, 聽感上也就更柔和穩定, 定位精確, 響應平滑柔順, 高頻響應有極大的提升. 而 Multibit NOS DAC 則是忠實重播音頻的原始訊號, 由於高頻訊號的取樣率相對較低, 相同高頻資訊, 細節與能量就不如 Delta Sigma, 整體音色飽滿活潑, 音場貼近聆聽者, 能夠忠實表現出音樂的瞬態變化, 錄音品質的優劣被直接披露. 以我常聽的爵士樂而言, Multibit NOS DAC 所傳遞的音樂的確是比較生動寬鬆, 所以我常用 Multibit NOS DAC 聽爵士樂, Delta Sigma DAC 聽古典音樂.

事件的起始是 Obsession OD-A1 CS4328 DAC 掛點了, 故障是發生在 CS4328 數位電路板. 12AU7 真空管低通濾波器 Buffer 功能正常. 經過再三考慮, 決定將 CS4328 DAC 數位板汰換. 初步構想是換成 Multibit DAC. 候選者有 TDA1541, TDA1543 與 TDA1387. 三者之中的技術規格以 TDA1541 最好, TDA1387 次之, TDA1543 最差. TDA1541 是絕對的王者, 不僅價位被炒到極不合理, 假貨也多. TDA1543 的中低頻溫暖厚實, 但是高音表現卻屢屢被 DIYer 抱怨. 不過在市場上, 高價位的 SW1X DAC I Special 使用 TDA1543, 並且獲得很好的評價. 平價的 Schiit Modi Multibit DAC 也使用 TDA1543 有不錯的迴響, 所以戲法人人會變, 各有巧妙不同. 不過我早已滿心期待地將目光落在 TDA1387. 這顆晶片推出時間最晚, 主要市場定位是音效卡, 內部電路架構是 5bit 電流源 與 11bit R2R 混合型 Multibit DAC, 最大輸入 bit rate 18.2 Mbits/s, 能夠播放 兩聲道 384kHz 取樣率的 PCM 音樂訊號. 規格上 TDA1387 的 THD 比 TDA1541 少 7dB, 也就是說 TDA1387 大約是 15bit Multibit DAC 的效能, 比 TDA1543 好上不少, 不過重點是 TDA1387 能夠支援 384kHz 取樣率 PCM 音樂, 這個規格遠優於 TDA 1541 的 96kHz, 簡直是為了 Hi-Res 高取樣率音源而存在的多位元解碼晶片.

1. 首要任務是翻新 
Obsession OD-A1 CS4328 DAC, 參考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451548914.A.45C.html 後, 購入 TDA1387 4X NOS 版本的成品板, 陸續更換輸出電容 與 Passive I/V 的轉換電阻, 再將供電系統由原本的 USB 5 V 供電修改成 LT3042 超低雜訊線性穩壓電源板供電, 配合 12AU7 真空管低通濾波器 Buffer, 這樣的組合類似 SW1X DAC I Special 的設計, 有著優美的音色, 高音優於 TDA1541, 中低音中規中矩, 美中不足的是這塊板卡的 USB 晶片只能支持 WASAPI 96KHz 取樣率, 無法完全發揮出 TDA1387 的實力, 不過即使是如此, 爵士樂聽起來既鮮活又圓潤, 人聲抑揚頓挫韻味十足, 關鍵是 12AU7 真空管低通濾波器 Buffer 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022 冬 - 大寒 | DENAFRIPS ARES I
2022 冬 - 大寒 | DENAFRIPS ARES I
LT3042 超低雜訊線性穩壓電源板

2. 開始規畫該如何再構建一台能夠播放 Hi-Res 音樂的 TDA1387 DAC.
a. "8 併 TDA1387 直接取代 TDA1541" 模組 : 可以在 TDA1541 DAC 解碼器上使用 8 顆 TDA1387 併聯晶片取代 TDA1541.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RA)已經兩年了, 經過治療後病情控制良好, 將這兩年來的歷程做一個紀錄.
我的類風溼性關節炎, 發病初期應該是 2013 年, 當時開始出現貧血, CRP 發炎指數異常. 但是關節並無異狀. 兩年之後有過舊傷的關節開始覺得不適, 不過並不嚴重, 我也曾到血液腫瘤科就診, 詢問過醫師:貧血與發炎會不會與關節不適有關. 得到否定的答案. 次年健康檢查, 攝護腺癌指數 PSA 超標 6 倍,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與切片, 醫師覺得應該是攝護腺發炎造成這樣誇張的指數. 後來我的右膝在泡熱水澡時腫脹積水持續兩年多, 期間 抽組織液, 注射類固醇, 推拿熱療, 休息療養 通通無法改善, 左腳踝, 左手腕, 右手肘 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炎腫脹, 在這同時手指也有抽筋般地疼痛現象, 不過時間很短, 到目前為止, 發病的關節都在大關節上. 其後波及到口腔 : 牙周病 + 顳顎關節開合困難. 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病方式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身體的器官組織, 因而造成 "炎症風暴" : 大量炎症因子 (腫瘤壞死因子, IL6, ...) 在體內流竄, 造成全身性的發炎反應, 因此一旦發病, 傳統的治療方式常常無法遏制發炎反應, 因為類風濕因子陽性, 確診後我開始服用免疫調節藥物, 但是收效甚微, 後來自費注射生物製劑 "安挺樂" (IL6 拮抗劑 / 每個月一針劑)之後, 總算平息炎症風暴, 半夜終於可以不再被關節痛醒. 原本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時, 需要每個月抽血評估病情, 一旦我決定自費購買安挺樂, 醫師直接開了三個月的連續處方箋, 非常放心地讓我回家, 由此可見生物製劑的高療效. 奈何生物製劑相當昂貴, 而且長久使用還有抗藥性的隱憂, 並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方. 如何改善體質對於病情的控制就非常重要.

1. 自費施打生物製劑半年後, 開始申請健保給付, 在健保給付核准前, 曾經中斷施打安挺樂長達三個月, 這期間發炎指數僅僅輕微上升, 關節炎也沒有發作. 在母親的告別式的長時間站立與多次跪拜, 即使事前已施打過安挺樂, 事後關節炎還是發作. 所以生物製劑的功能是有其侷限性, 醫師也一再告誡 "保護關節 不要受傷". 所以改善體質的第一步 : 運動. 運動可以強化肌肉, 肌肉可以保護關節, 避免受傷, 運動還可以降低發炎. 但是對 RA 病友來說, 擔心運動會不會造成關節受傷的顧慮下, 對運動是相當有戒心的. 我個人是選擇是 "步行", 每天至少行走萬步, 買便當, 領包裹, 繳水電費, 都是安步當車. 畢竟這是最不受到限制的運動, 而且行走是生活中必要的肢體能力, 絕對不能被剝奪. 眾人最為推薦的運動是 "游泳". 既可避免關節受傷, 又能鍛鍊肌力, 可惜我不會游泳, 據說有嚴重僵直性脊椎炎的病友因為不懈怠的游泳而又能抬頭挺胸, 另外瑜珈也是很不錯的運動. 我的同事熱衷長跑, 他就認識兩位罹患 RA 的跑者, 狀況很好. 還有人推薦太極拳, 發病前, 我學習太極拳大約二十載, 如果認真練拳, 膝蓋的負荷會很大, 要特別小心. 活動量減少可能會導致 肌少症 與 骨質疏鬆, 這樣一來關節受傷的機率便會增加, 即使施打生物製劑, 病情也控制得不理想, 病情控制得不好就越不敢動, 形成惡性循環. 參考資料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5F38CqDS8&list=WL&index=22&t=2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mAtPrQ3B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8UT5Gnpg8
https://sijhih.cgh.org.tw/rwd102/store/F4/107-21.pdf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318000010-260418?chdtv

2. 正確的飲食是避免身體發炎的基本, 畢竟一日三餐, 吃進不該吃的東西就像是吞進了炸彈, 首先補品是絕對禁止的, 因為會影響免疫系統. 我的體質是偏燥熱, 即使是桂圓紅棗茶都不能喝. 蔥薑蒜韮等一眾葷食也不能碰. 薑黃號稱能消炎, 但是也會增進免疫力, 所以咖哩不能吃. 至於我最喜歡的料理 當歸羊肉 也戒掉多時. 這麼多不能吃的食物, 那麼我應該吃些甚麼? 我對海鮮類食物並不會過敏, 海鮮類食物大多富含 Omega 3, 鋅, 銅...等營養成分, 可以減少身體發炎. 所以我的菜單 : 全蛋, 奶, 魚(鮭魚 鯖魚), 少量海鮮, 蔬菜, 水果(葡萄, 香蕉, 百香果). 完全不吃紅肉, 禽肉也很少吃(每周六晚上回基隆與家人聚餐時), 並且只吃原型食物, 不吃加工食品. 這樣的飲食也可能會缺乏某些營養素如鐵質. 所以每天還要補充綜合維他命與魚油(建議購買小型魚魚油).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626000013-260418?chdtv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音響迷必然會費心思在線材上. 而現在的線材動輒上萬乃至十數萬, 我是音響小氣鬼, 器材有一半是自己組裝的便宜貨, 高價的線材用不起, 所以專門尋找平價好聲的線材.

這次比較的平價訊號線, 都是價位不超過 NT$ 2500 純銅材質訊號線. 共計有 16 種 (除了 QED 與 Chord 之外, 都是購買裸線, 自行製作).

1. 47 Lab STRATOS 0.4mm 單芯線 : 47 Lab STRATOS 單芯線是透過 "牙尖嘴利音響頻道" (
http://www.cynicalaudio.com/2012/12/47-lab-strotos.html) 網站中的介紹, 47 Lab STRATOS 單芯線有兩種線徑, 0.4mm/26AWG 適合訊號線, 0.65mm/22AWG 適合喇叭線. 當時想找一款平價的機內配線, 才購入這條線, 先試做了一對訊號線, 第一個印象是 動態適中, 音場大, 中高頻漂亮, 以聲論價是物美價廉的好線, 仔細比較後 : 47 Lab STRATOS 的音場比較接近聆聽者, 音場定位良好, 高音有著非常好聽的泛音, 全頻段動態良好, 聲音不鬆不緊, 有著令人愉悅的音色, 中高音能量略多於低頻. 如果使用 47 Lab STRATOS 單芯線製做訊號線, 需要兩條單芯線組合成一條訊號線 : 一條訊號端, 一條為地端. 所以左右聲道兩條訊號線一共需要四條單芯線. 這種構造的訊號線有個無法迴避的缺點 : 沒有隔離層, 無法屏障雜訊. 還有可能造成左右聲道串音, 進而影響定位, 所以左右聲道訊號線不要太貼近.

2. 47 Lab STRATOS 0.65mm 單芯線 : 47 Lab STRATOS 單芯線有兩種線徑, 0.4mm/26AWG 適合訊號線, 0.65mm/22AWG 適合喇叭線, 在產品規格中有提到 0.4mm/26AWG 不論是線材重量與線材直徑, 對於共振的抑制有最佳的效果, 可以達到最好的音質, 只是不知道 0.65mm/22AWG 適合喇叭線的依據又是甚麼? 原本是覺得 22AWG 對於喇叭線來說實在是太細了, 直到發現 AudioQuest Diamondback 訊號線的線徑達到 22AWG. 這樣說來 0.65mm/22AWG 應該也可以製作成訊號線. 理論上直徑比較粗的單芯線, 表面積與截面積都增加, 前者有利於高頻, 後者則可增進中低頻, 既然原廠定位是喇叭線, 音色均衡度應該不會有問題. 整體音色類似 0.4mm, 只是聲底更豐潤寬鬆些.

3. Canare L-4E6S : 是幾種線材中價位最低, 線身很柔軟, 鍍錫隔離層編織嚴密, 隔離效果好. 內部有四股多芯線, 兩白+兩藍, 製成訊號線時 兩條藍色接訊號端, 兩條白色接地端. 隔離層在輸出端接地端, 輸入端剪去不接. 關於聲音方面, 音場比較接近聆聽者, 音像清楚, 高低頻中規中矩, 中頻飽滿, 全頻段動態良好, 聲音有點緊, 但不至於有壓迫感, 整體音色溫暖. 這條線的中頻富有感染力, 尤其是人聲的表現.

4. Canare L-2T2S : 是幾種線材中價位次低, 線身很柔軟, 鍍錫隔離層編織嚴密, 內部有兩股多芯線, 製成訊號線時 一條接訊號端, 另一條條接地端. 隔離層在輸出端接地端, 輸入端剪去. L-2T2S 的規格中寄生電容只有 L-4E6S 的一半, 但是音色聽起來幾乎是相同,
 高低頻“似乎”有好一點, 其實以每公尺 100pF 或是 200 pF 這種寄生電容的差別而言, 1~2公尺長度是很難察覺音色的不同.

5. Mogami 2549 : 是幾種線材中價位第三低, 隔離層並沒有編織, 也沒有鍍錫. 內部有兩股多芯線, 製成訊號線時 一股接訊號端, 另一股接地端.  隔離層在輸出端接地端, 輸入端剪去. 音色表現 : 音場開闊, 音像清楚, 細節優異, 全頻段動態良好, 高頻延伸佳, 高音音色有點緊, 中低頻中規中矩, 避免使用在音色偏亮的音響系統中, 否則容易造成高頻刺耳.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年 5 月中由於台灣入境疾控鬆散, 導致新冠疫情爆發, 全國進入三級警戒, 普遍地實行在家上班, 空暇正好整理攝影器材. Sony Nex-5 輕便小巧, 可以轉接老鏡頭, 隨身拍攝黑白照片. Canon EOS RP, Fujifilm X-e1 與 Pentax K200D 都是相當不錯的機身, 趁著相機電池還沒斷貨, 也買了備用電池. 唯一苦惱的只有 Olympus 系統, ZD 50mm f2 ED macro 是顆好鏡頭, 但是 Olympus E-500 機身的 成像顏色, 雜訊 或是 黑白階調 都不好, 國外的測試中甚至提及組裝品質的問題 : "畫面右上角的糢糊可能是因為接受測試的 E-500 機身裏略微翹起的感光元件所造成的". Olympus 的鏡頭是電磁光圈與馬達驅動對焦, 而且成像圈小, 根本無法轉接到其他系統. 所以若想繼續使用 ZD 50mm macro 的唯一辦法就是換一台 4/3 機身, 或是 M4/3 機身. 最終在露天拍賣以 NT$ 2000 買了台二手的 E-PL1 M4/3 機身, 另外在 ebay 上買了副廠的 "4/3 -> M4/3 轉接環", 售價為 NT$ 1000.

先說說這個 E-PL1 二手機身的狀況, 外觀痕跡不多, CMOS 也很乾淨. 不過 E-PL1 的兩大通病都中獎 : 1. 這個機身開機後螢幕上會顯示閃爍的紅色 "IS1", 防手震功能有問題. 2. 機身的 LCD 因為老化導致四個角落出現暗角, 不過不影響拍攝. 相較之下手邊幾部其他廠牌機齡超過十年的機身, 從來沒有發生過 LCD 的品質問題.

E-PL1 + ZD 50mm f2 ED macro 的對焦與合焦速度都不快, 較 E-500 機身遜色. 這是因為十年前單反系統的相位對焦已經很成熟了. 而無反的對比式對焦仍然不夠成熟. 時至今日 EOS RP 已經同時具備了上述兩種對焦系統. 最後的重點是畫質, ZD 50mm f2 macro 在 E-PL1 機身上展現出良好的解析力, 成像顏色自然. 後來索性把 ZD 14-45mm f3.5-5.6 (E-500 的 kit 鏡) 也轉接到 E-PL1, 結果廣角端很難合焦, 必須以手動對焦輔助, 望遠端則可以正常自動對焦, 對焦速度慢. 不過畫質還不錯, 從 Live View 中看得到明顯的 桶狀變形與高光紫邊, 但是照片中卻被矯正得很輕微, 可惜對 E-PL1 而言, 這顆 Kit 鏡的體積稍微大了些. 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E-PL1 + ZD 14-45mm f3.5-5.6 的解析力略優於 Nex-5 + nFD 24mm/f2.8 以及 OM 24mm/f2.8, 至於成像顏色方面 E-PL1 完敗 Nex-5. 而 Nex-5 只有高 ISO 低雜訊的優勢.

"手動對焦輔助功能" 是轉接手動鏡頭所需要的輔助功能, 一般人多使用自動對焦, 自然不會關注, 但卻是我輩轉接黨的重點功能.
1. Pentax K200D 是 DSLR, 既沒有 Live View 功能, 當然也不會有裂像式對焦屏, 手動對焦除了靠眼力之外, 觀景窗中還會有合焦指示.
2. EOS RP 與 X-e1 都有 對焦點影像放大 與 峰值對焦 功能, 手動對焦完畢後要關閉對焦點影像放大功能回到全景才能構圖拍攝, 拍攝流程會有些彆扭.
3. Nex-5 也有 對焦點影像放大 與 峰值對焦 功能, 開啟對焦輔助功能後, 半按快門鍵即取消對焦點影像放大功能回到全景, 可以直接構圖拍攝, 非常方便.
4. E-PL1 使用 4/3 M4/3 接環鏡頭時, 偵測到手動對焦時會將對焦點影像自動放大, 一旦停止手動對焦後即恢復正常影像. 但是轉接其他鏡頭時便與 RP, X-e1 相同.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年 C家很熱鬧, 新推出的 R5, R6 兩款機身幾乎是功能最齊全的全片幅無反機身, 而 S家 與 N家 反而推出入門級的全片幅無反機身, 定位上與 Canon EOS RP 差不多, 但是多了機身防手震功能, 價格大約是 NT$ 5W. 而我的 RP 也多了顆廣角鏡 : OM 28mm f3.5, 輕巧與畫質兼備, 價格又便宜 (http://erphotoreview.com/wordpress/?p=4087). 關於畫質方面, 在光圈縮到 5.6 以後, 畫面中央到角落解析度都很好. 色散像差可以分成兩部分 : 軸向色散像差方面, 由於沒有使用低色散鏡片, 合焦的色散像差可以很好的修正, 但是焦點前後的影像容易看到高光紫邊. 橫向色散差修正得不錯, 合焦點即使在角落, 紫邊也收斂得不錯, 同樣的焦點前後的影像容易看到高光紫邊. 唯一遺憾的是這顆鏡頭找不到 MC 版本, 所以要加遮光罩與避免強光入鏡.

Canon EOS RP + OM 28mm/f3.5, ISO Auto, AWB, 相片風格/風景模式, 拍攝光圈 = 5.6

IMG_0329_s.jpg

IMG_0327_s.jpg

IMG_0325_s.jpg

IMG_0331_s.jpg

IMG_0333_s.jpg

IMG_0315_s.jpg

IMG_0322_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