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拿相機拍照了, 主要是沒有時間, 不過最近健康出了問題, 想趁著在還能動的時候重拾攝影的樂趣. 一方面也是 Canon 推出了全幅無反相機, 說到全幅無反相機第一個想到的是 Sony, 不過我一直對 Sony 的成像顏色有戒心, 即使現在 A7M2 的價格跌破新台幣三萬元, 也不為所動. 現在最讓我心動的是 Fujifilm GFX-50R 中片幅無反相機, 成像顏色漂亮, 不過售價還是太高, 而且其感光元件尺寸為 33mm x 44mm, 只有 135 全片幅感光元件的 1.68 倍, 想來想去還是 135 全片幅比較值得. Canon EOS RP 上市將近一年了, 由於錄影功能不理想, 現在的價格低於新台幣三萬五, 而且被 Ken Rockwell 譽為 "世界上最實用的無反相機 (https://kenrockwell.com/canon/eos-r/rp.htm)". 最近終於入手我的第一台135 全片幅數位相機. 拿到機身的第一個感覺是輕巧, 體積與重量跟搭載 APSC 感光元件的 Kiss F 差不多, 雖然 RP 與 Kiss F 的單位畫素面積近似, RP 的成像顏色遠優於 Kiss F, EVF 與 LCD 顯示螢幕的品質也比 Kiss F 與 Fujifilm X-e1 要好得很多, 當然影像的細節也明顯勝過 APS-C 機身, 甚至讓人有拍攝 120 正片的錯覺. 唯一遺憾的是沒有機身防手震功能, 這點只能靠快門速度來彌補了, 不過後來看了不少網友抱怨, Sony A7M3 的機身防手震功能並不理想, 錄影時甚至不如 EOS R/RP 的 "鏡頭防手震 + 電子防手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FOWXlhwJY).

全片幅機身該搭配什麼鏡頭? 主要還是轉接現有的鏡頭, 只不過不是所有的鏡頭都能在全片幅機身上呈現良好畫質. 特別是廣角鏡的問題最多. 先把之前常用的幾顆平價老廣角鏡 OM 24mm f2.8, nFD 24mm f2.8 與 nFD 28mm f2.8 做了個簡單的測試. 下面是這三顆鏡頭的網路測試報告

http://erphotoreview.com/wordpress/?p=4181
http://erphotoreview.com/wordpress/?p=4193
http://erphotoreview.com/wordpress/?p=4480
這三顆廣角鏡都曾轉接到 APS-C 數位機身上, 畫質也都不差, 但是轉接到全片幅數位機身卻不如人意, 例如 OM 24mm f2.8 邊角解析度不佳的缺點便是在 APS-C 機身上不容易驗證的. nFD 24mm f2.8 與 nFD 28mm f2.8 驗證的結果跟上述測試有同有異. 相同的是 : 這兩顆鏡頭的邊角畫質都比 OM 24mm f2.8 好, nFD 28mm f2.8 邊角的橫向色散像差是三者中最明顯的. 不同點是 nFD 24mm f2.8 與 nFD 28mm f2.8 邊角解析度都差不多, 而 ERPhotoReview 的測試中 nFD 24mm f2.8 的邊角解析度不如 nFD 28mm f2.8. 會造成這樣的差異我想主要是不同的測試鏡頭可能因為老化, 磨損或是經過維修而造成畫質劣化. 結論是這三顆廣角鏡頭只適合在 APS-C 機身上使用, 相較之下, Canon nFD 35mm f2.8 不論是解析力, 或是色散像差都極為優秀, 不過 35mm 只能算是小廣角鏡, 使用的機會雖多, 還是欠缺一隻平價, 畫質好的廣角鏡, 初步的目標是 OM 28mm f3.5, 輕巧與畫質兼備, 價格又便宜 (http://erphotoreview.com/wordpress/?p=4087). 以風景寫真來說, 縮小光圈以獲得足夠的景深是常見的拍攝方式. 最大光圈 f2.8 的鏡頭, 最佳解析度大約落在 f5.6~f8, 可能沒有足夠的景深, 而最大光圈 f3.5 的鏡頭, 最佳解析度大約落在 f8~f11, 這個光圈範圍也具有足夠的景深. 

至於標準定焦鏡反而沒啥問題, nFD 50mm/f1.4, OM 50mm/f1.8, Pentacon 6 CZ Jena Biometar 80mm/f2.8 與 Rollei 6000 CZ 80mm/f2.8 Planar 都能輕鬆過關, 只要縮一級光圈, 不僅解析度沒問題, 色散像差也非常輕微, 後面兩隻中片幅標準鏡的細節雖然比起前面兩隻 135 標準鏡稍遜一籌, 不過該有的細節都有, 邊角畫質尤為優異.

RP 的第一次正式拍攝是使用畫質優異的 Canon nFD 35mm f2.8, 這也是這顆高齡 40歲 的鏡頭第一次轉接在全幅數位機身上. Canon 最有名氣的 FD 35mm 鏡頭應該是 "凹玉(concave)" 版本, 所謂凹玉是指第一片鏡片為內凹型, 這種光學設計比較少見, 德製老鏡中 Voigtländer Ultron 50mm f1.8 有"凹玉(concave)" 的版本, Sony 的新鏡頭 FE Zeiss 55mm/f1.8 ZA 第一片鏡片也是內凹型, 據說這種光學設計的解析力非常高, 遺憾的是 FD 35mm 凹玉版本對耀光的控制不好, 所以後來版本的鏡頭就不再採用這樣的光學設計. 最後期出廠的 nFD 35mm/f2 解析度也很好, 可惜邊角的橫向色散像差稍微高了些. 而平價版的 nFD 35mm/f2.8 在光學表現上幾乎沒啥大缺點, 價格約在 NT$ 3000 上下, 稱得上是物美價廉, 成像顏色也比 Samyang 35mm/f1.4 好, 只不過在 FD 35mm/f2 的光環之下默默無聞. 下面的網址是測試報告, 特別摘錄一段測試報告中的評論 : "
What is there to say? Based on this quick resolution test I am a bit in shock at how well this full frame lens performs. It was good on the NEX 3, but stunning on the A7. It is amazing how this little $50 prime from 30 years ago can shame my $2000 ZEISS 24-70mm f/2.8.", 其實 Sony A7 家族也有顆 Carl Zeiss Sonnar T* FE 35mm f/2.8 ZA, 解析度與 Canon nFD 35mm/f2.8 不相上下, 缺點是軸向色散像差很明顯, 而軸向色散像差是無法在後製時修正的..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Shure M65 clone 版本的真空管唱放套件, 組裝完成也過了一年, 整體音色相當令人滿意, 不過在搭配 Denon HOMC 唱頭時, 總感覺動態不夠. Shure M65 是針對 MM 唱頭設計的, 增益大約是 44dB, Denon HOMC 唱頭的輸出只有 1.6mV, 猜想問題可能出在唱放的增益不夠大, 網路上建議 HOMC 應該搭配 47dB 的唱放. Shure M65 是回授型 RIAA 電路, 所以放大率不好調整. 想來想去, 辦法有兩個 : 1. 裝一台前級擴大機. 2. 再找一台唱放. 最後決定購入一台 Schiit Mani 唱放, Schitt 是一家美國的 Audio 公司, 產品的評價很高. 唱放只有一款 Mani, 以平價好聲著稱. 這部唱放一共提供四檔增益 : 30/42/48/59 dB. 網路上推薦 48dB 放大倍率非常適合搭配 Denon DL-110 HOMC 唱頭. 42dB 增益搭配 MM 唱頭的聲音也相當好. Schiit Mani 價位大約是 NT$ 6000 上下, 與 Shure M65 clone 唱放的組裝成本相當, 我也正好比較兩者音色的差別, 了解 Shure M65 clone 唱放音質的好壞.

首先先比較兩部唱放的規格, Shure M65 clone 唱放的主動元件是真空管, RIAA 網路在回授環路之中, 稱為 NF 型 RIAA, 優點是雜訊低, 聲音平順, 缺點是 RIAA 的準確度比較差, 容易受到主動元件老化的影響. Mani 主動元件是 OP, 因此成本可以控制得很低. RIAA 網路獨立在回授環路之外, 可以稱為是 CR 型 RIAA, 優點是 RIAA 的準確度比較好, 聲音直接. 缺點是放大率比較高, 
容易受雜訊的干擾. 另外還有一種 LCR 型 RIAA 設計, 是在 CR 型 RIAA 電路中加入電感, 由於性能優秀的電感成本很高, 所以售價也比較高.

Mani 是在12月25日收到的, 正好當成自己犒賞自己的耶誕禮物, Run-in 後逐漸開始試聽比較, 第一個印象是 48dB 的確是 Denon HOMC 唱頭的理想增益值, 聲音的動態與 MM 唱頭一致, Mani 的音色直白, 音場比較接近聆聽者, 音場開闊, 臨場感略優於空間感, 細節豐富清晰, 音色略暖質感佳, 高中低頻都很平直, 音樂節奏偏理性的走向, 整體來說是非常優秀的唱頭放大器, 使用平價的零件能有這麼好的音質, 實在難能可貴. 國外有網友提到 Mani 容易受到 RF 訊號干擾, 不過以我使用的經驗, 這台唱放很安靜, 背景很黑.

Shure M65 在 RIAA 電路上並不是完全依照 RIAA 規範設計, 國外網友評論 Shure M65 原廠唱放的音色 : "高音聽起來很明亮甚至是很硬,中低音非常低沉和多汁 " , 考慮到 M65 唱放是專門搭配 MM 唱頭, 這樣的音質可以稍稍彌補 MM 唱頭高音不如 MC 唱頭的缺憾, 搭配 Shure V15 MM 唱頭, 可以重播出迷人的音樂, 是很聰明的設計. 但是這樣的高音不一定適合其他廠牌的 MM 唱頭. 所以我的 M65 clone 在選擇零件上就費了些心思, 1. 仔細挑選真空管 : GE 12AX7WA 整體音色均勻, 動態很好. WE 420A 的高頻飄逸而且延伸更好, 適合喜歡高頻的朋友. 2. 輸入電容改成 RIFA PHE450 薄膜電容, 輸出電容改成 SPRAGUE 油質電容, 這兩款電容可以改善高頻過亮過硬的問題. 3. 電源部分除了使用真空管半波整流之外, 每聲道使用包含扼流圈的 PI 型 LRC 濾波, 並且增加濾波電容的容值, 這樣的修改比起原廠的 "二極體半波整流 + PI 型 RC 濾波"(見下圖) 更優異, 對高頻音質也會有助益. 現在這些想法透過與 Mani 的比較後得到驗證. M65 clone 的音色柔和, 整個舞台比較後縮, 音場深遠, 空間感略優於臨場感, 細節表現比起 Mani 並不遜色, 定位很準確, 而且不論是 鋼琴, 木琴, 或是木管 樂音都像是包著一層光暈似的泛音, 溫潤晶瑩, 非常好聽.

Shure M65.jpg

比較幾張唱片之後, Mani 的整體動態與細節雖然比較好, 但是音樂中的抑揚頓挫卻是 M65 clone 比較有變化, 這種情形以前也遇過, 同樣是自己裝的前級擴大機, 真空管就是比半導體更能讓傳達樂曲中的情感. Mani 能夠獲得眾多的好評也不是浪得虛名, 附上網路的評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ARB28ZHkw

mani4_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C U11

IMAG0192_s.jpg

IMAG0205_s.jpg

IMAG0211_s.jpg

IMAG0212_S.jpg

IMAG0215_s.jpg

IMAG0216_s.jpg

IMAG0217_s.jpg

IMAG0224_s.jpg

IMAG0225_s.jpg

IMAG0234_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M (Moving  Magnet) 唱頭的工作原理是 : 唱針的震動傳遞到針桿尾端的磁石,磁鐵的震動使得固定線圈中產生磁通量的變化, 磁通量的變化使線圈產生交流訊號, 如果唱針所拾取的振動振幅小(主要是高頻訊號), 磁石的振動幅度微弱, 造成磁通量的變化不明顯, 高頻響應就會變差. 要修正這樣的問題, 最好的辦法是提高針尖拾取訊號時的振動幅度, 所以才會使用 "橢圓針尖", 或是更高級的 "超橢圓針尖". 另外一方面, 對於幅度較大的振動(主要是中低頻訊號), MM 唱頭又有著優異的動態響應, 一般而言 MM 唱頭的輸出電平大約在 5mV. 

MC (Moving Coil) 唱頭的針桿尾端帶著一個鐵芯, 上面繞著極細的漆包線, 這就是唱頭的線圈, 線圈的體積與重量比 MM 唱頭的磁石要大很多. 唱針的振動傳遞到針桿尾端的線圈, 在固定磁場中的線圈因振動而產生磁通量的變化, 進而產生交流訊號. 由於線圈重量有所限制, 線圈的繞線圈數不多, 因此大部分 MC 唱頭的輸出都在 0.5mV 上下, 唱針的振動直接傳遞到線圈, 所以即使是微弱的高頻振動, 也能夠反映到輸出訊號, 也就是高頻動態優異, 聽感上細節鮮明, 音色華麗細緻, 音場也比較優異, 與 MM 唱頭的音色表現有明顯的不同. 不過由於唱片紀錄的低頻訊號經過 RIAA 壓縮, 大部分的 MC 唱頭輸出電平都很小, 播放時唱盤低頻機械震動的雜訊很容易會影響低音的音質, 許多 MC 唱頭更搭載了"超橢圓針尖", 高頻的表現更亮眼, 因此有 MC 唱頭 "高音優於低音" 的說法. 由於 MC 唱頭的線圈匝數不同, 線徑不同, 各家 MC 唱頭的內阻各不相同, 所以 MC 唱頭放大器的負載電阻選擇也是一門學問, 一般而言 "負載電阻 = 10 x MC 唱頭內阻", 不過廠商設定的負載阻抗不一定遵循這個公式, 也有許多玩家通過不同的負載電阻的選擇而達到調音的功能, 在不同的音響系統, 結果也不相同, 所以 MC 唱頭放大器除了提供比 MM 唱頭放大器更高的放大倍率, 還要提供多組 "輸入阻抗" "輸入電容" 的選擇. 或是使用 "昇壓器" + MM 唱頭放大器.

MC 唱頭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分支 : 
1. 輸出 0.5mV 標準型.

2. 低輸出低內阻型, 大部分是屬於高級的 MC 唱頭, 低內阻設計, 可以使用專屬的昇壓器.
3. 低輸出高內阻型, 大部分是屬於高級的 MC 唱頭, 高內阻設計, 沒有與唱頭匹配的昇壓器.
4. 高輸出型, 若負載電阻為 47Kohm 者, 使用方式如同 MM 唱頭, 否則還是要注意阻抗匹配的問題. 這類唱頭大部分是屬於入門級的 MC 唱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N-TIdIddc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HTC U11

IMAG0170_s.jpg

IMAG0171_s.jpg

IMAG0181_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