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海洋廣場的 "黃色小鴨"

IMAG0589_1s.jpg

即將一甲子的基隆海洋大學校內岩壁

IMAG0577_1s.jpg

桃園市中正路

IMAG0550_1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9/15 新增內容

週末還是帶著 Sony Nex-5 + nFD 50mm/f1.4 與 New hTc one(等效焦距 28mm) 回基隆, 康芮颱風遠離過後,上月31日隨即碰上入秋後第一道鋒面帶來強勁雨勢, 造成基隆多處淹水, 北寧路上的邊坡也因大雨不斷沖刷導致巨石滑落, 這兩天還在處理山壁上一顆 2000 噸的巨石, 取道 槓子寮砲台 進行碎石工程. 山上肯定忙得不可開交, 還是不要上去湊熱鬧吧, 於是就在 正濱漁港 與 和平島 附近閒逛, 正巧看到 正濱漁港新大樓 接近完工了, 新大樓的外型就像是 海科館-區域探索館 的縮小版, 與舊大樓的距離也不過短短的幾百公尺, 信步走來都是歲月的斑駁.

New hTc one

正濱漁港舊大樓

IMAG0447_1s.jpg

IMAG0450_1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基隆中元祭, 今年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廣場的水舞設計主軸係採水光共舞, 利用水、光影交替的視覺震憾來解說雞籠中元, 水舞展演預定每三十分鐘展演乙次, 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來基隆逛逛.

IMAG0428s.jpg

IMAG0423_s.jpg

IMAG0440_s.jpg

週末是帶著 Sony Nex-5 + nFD 50mm/f1.4 與 New hTc one(等效焦距 28mm) 回基隆;
New hTc one 也使用了近三個月之久, 對於 ST 出品的 Ultrapixels 感光元件印象很好, 比起市面上大多數使用 Sony 感光元件的手機而言, Ultrapixels 的成像顏色漂亮正確而不浮誇, 黑白階調 與 雜訊特性 也相當不錯, 甚至比記憶中的 Olympus E-500 還優異.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末準備回家過父親節, 只有下午有點時間, 想找個近一點的地方逛逛吧, 就選擇了自來水博物館, 夏天的自來水園區裏擠滿了戲水的人潮, 自來水博物館周遭也有 婚紗拍攝, 人像外拍, 與 Cosplay 等等的活動, 我算是一個路人, 除了拍拍建築外, 也插花拍了幾張人像, New hTc one 擁有等效焦距 28mm 的廣角鏡, 隔著層層的攝影者, 不論是 4:3 或是 1:1 格式的畫面都無法貼近模特兒, 當然也談不上人像攝影的取景與構圖, 不過這也算是個測試畫質的機會.

IMAG0351_1s.jpg

網路上的介紹文 :
"日本據台後引入了一套新的建築觀念,自歐洲聘請外國工程技師及建築家指導房屋工業技術,帶回歐洲當時盛行的「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及西方歷史主義建築思潮;另一方面也藉由這些與當時台灣傳統建築相較顯得偉嚴肅之西方式樣,塑造一種政治上的權威意象及建設之現代感。而自來水博物館興建民國前四年,兼有莊嚴古典外觀與象徵現代化功能的水源地唧筒室,就是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脈絡下所建構的。

新古典主義是因應「古典主義」而來。廣義的古典主義建築,指的是在古希臘建築和古羅馬建築的基礎 發展而來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以至巴洛克建築。而「新古典主義」建築,則是古典主義的復興,盛行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紀歐洲國家的建築流派,其特點是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形式,包括古典柱式和拱型的技術。"

IMAG0316_1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末早上進廠保養車子, 沒想到有個油壓式引擎腳壞了, 結果拖到中午才結束. 剩下的時間只夠拍個靜態景點, 想起同事推薦的 "西門紅樓", 就帶著 Nex-5 + FD 50mm/f1.4 前往, 假日的 紅樓戲院 四周攤商林立, 擠得水洩不通, 而 FD 50mm/f1.4 視角又不夠廣, 根本派不上用場, 只好由等效焦距 28mm 的 New hTc one 上場了.

網路上的介紹文 :
"「西門紅樓」位於台北市西門町圓環的成都路上,為一座紅磚砌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紅樓」原來名稱為「市場八角堂」,設計者為日據時期總督府營繕課近藤十郎,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 日據時期的西元1896年,日本人先在西門町設立木造的簡易市場,繼而在1908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其連結的十字形的建築,當時稱為「新起街市場」,也就是後來的西門市場,它曾是全台灣第一座示範性的公營市場,裡面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台灣土產 等,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貨,市場交易非常熱絡,是老一輩台北人深刻的記憶之事。1963年因應台灣電影日漸普及,紅樓改設為紅樓戲院,開始播放國產電影,並成為西門町早期電影街的起始點之一。到了1970年代初期, 西門町大型的電影院數量急遽增加,在空間座位與聲光設備無法與新電影院相比的紅樓戲院,終於逐漸衰微而遭人遺忘。
   
1990年,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幸未被波及,但也因此引起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該公產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1997年內政部將紅樓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同時,台北市政府也收回紅樓戲院承租權並擬將其 改設為「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週遭西門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西門紅樓仍持續閒置。五年後台北市政府以「官辦民營」方式,將西門紅樓委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該基金會在投入大筆資金整修後, 重新以「紅樓劇場」為名啟用,一樓以國片發展史料展覽為主,並經營咖啡廳及精品店,而最主要的營業項目是二樓寬闊的劇場,整個零阻礙的八角型演出場地,支撐建築結構的傘狀大鋼樑原貌重現,每每讓第一次踏進紅樓劇場的民眾讚嘆不已,而酒紅色的內部裝飾,更透露著強烈的特殊風格,現在不定期上演相聲、戲曲、舞台劇、舞蹈、音樂會等藝文活動 ,是台北市一處兼具懷舊與藝術演出的場所。
"

IMAG0289_1s.jpg

IMAG0286_1s.jpg

rt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