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清理冰箱無意中發現了一捲 135 RVP 100 正片, 幾年前富士軟片公司停產 RVP 50, 推出了 RVP 100/100F 兩款正片因應, 剛開始 RVP 100 只在日本國內販售, 台灣只買得到 RVP 100F, 富士軟片公司宣稱 RVP 100 顏色直逼 RVP 50, 一時間弄得用家心癢難熬, 老友嘉言兄幫我自日本購回的 10 捲 RVP 100, 不過使用後發現 RVP 100/100F 在風景寫真的發色表現上遠不如 RVP 50, 正片這東東是很敏感地, 挑鏡頭也挑場景, 成像顏色差了一點, 味道就天差地別, RVP 50 的綠色表現仍是一時無二, 各界的反應逼得富士軟片公司於 2006 年宣佈重新生產 RVP 50, 所以最後剩餘的這捲 RVP 100 就一直在冰箱放到過期.
日本網站有 RVP 50 / RVP 100 / RVP 100F 的比較圖例,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
http://matsuyama.cool.ne.jp/cycs8227136/images/comparison_01.jpg
http://matsuyama.cool.ne.jp/cycs8227136/images/comparison_02.jpg
http://matsuyama.cool.ne.jp/cycs8227136/images/comparison_07.jpg
http://matsuyama.cool.ne.jp/cycs8227136/images/comparison_08.jpg
想了想這捲正片再放下去最後還是丟棄不如拍掉吧, 週六保養完車子後北上台北城, 先吃過華陰街的 岡山羊肉湯+羊油麵線 , 接著再喀一碗位於 "林森公園" 對面的 溫州鮮蝦大餛飩
, 心滿意足之後就從南京東路信步攝遊到 "北美館/台北故事館", 這天恰好中山橋封閉, 最後還能在中山北路的快車道上漫步, 實在蠻有意思的.
過期的 RVP 100, 發色有點奇怪, 紅色有點 over, 藍綠色相對黯淡, 底掃也是使用 CCD, 掃瞄後數位檔的色調就更是紅得離譜, 因此我將色彩飽和度降低. 拍正片通常都會拍得略微 under, 以獲得濃郁的顏色表現, 無奈這樣的正片在底掃上比較難掃, 暗部不容易掃得好, 因此如果需要掃瞄, 曝光值最好能標準一點.
- Apr 13 Mon 2009 07:28
2009 春 - 中山北路 | 過期的 RVP 100
- Apr 06 Mon 2009 08:59
Olympus E-500 RAW 測試 - 竹東河濱公園
使用 Olympus E-500 也已經一年了, 對於這個機身也越來越了解:
1. 這片 Kodak CCD 對於黃紅色調比較敏感, 白平衡固定在日光白平衡時, 在陰天時拍攝常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相反的陽光下景色卻常常拍成偏黃的色調, 如果配上暖色調的鏡頭, 中午都能拍成黃昏, 這種色調非常類似 Kodak 正片, 網路上搜尋 Kodak 自家 DSLR 的照片也都有類似略微偏黃的色調.
2. JPEG 動態範圍不好, 反差大的場景常常顧此失彼, 黑白階調也不夠好.
左思右想, 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 : 拍攝 RAW 檔, 並且使用手動白平衡把色溫調整在 5000K 附近以解決偏黃的問題, 手邊有 Olympus Studio 2, 使用原廠的軟體轉檔後依然維持 O 家的色調, 以這種拍攝方式嘗試著找出這個機身的潛力出來.
結論 : 雖然 O 家的 JPEG 畫質不錯, 但是後製調整的範圍有限, 色溫也很難修正, 畢竟 RAW 檔才是王道, 12 bits 的顏色深度也提供更好的黑白階調後製空間. 關於描繪春天特有的 "新綠" 還是 Pentax K200D 表現得比較好, 對於 Kodak CCD 與 Sony CCD 色調上的差異(兩者都固定使用日光白平衡), 有如 Kodak 正片 vs. Fujifilm 正片的翻版, Kodak 正片的黃紅色搶眼, 綠色會略偏黃, Fujifilm 正片的綠色漂亮, 黃紅色相對之下就沒特色.
- Mar 23 Mon 2009 07:29
2009 春 - 清大杜鵑 | Pentax K200D
Pentacon Six 是東德蔡司設計製造的 120 相機系統, Carl Zeiss Jena Biometar 120mm/f2.8 MC 是鏡頭群中的中距離望遠鏡頭, 這隻鏡頭解析力高, 階調性佳, 顏色淡雅, 是非常棒的好鏡頭, 這回我是將之轉接到 Pentax K200D 機身上, 在 APS-C DSLR 上的景深表現比起去年將這隻鏡頭轉接到 Olympus E-500 上要好得多, 請參考 : http://rtsi.pixnet.net/blog/post/15706224.
三月初春雨連綿, 最近天氣總算放晴了, 新竹清華大學的杜鵑花的花期也開始, 雖然拍攝當天的霧氣很重, 拍起來還是蠻有味道的 !!!
Pentax K200D, ISO 100, 日光白平衡, RAW 轉 JPEG, Bright 模式, 拍攝光圈 F=2.8~5.6
- Feb 13 Fri 2009 13:33
Contax 50mm f/1.4 & 85mm/f1.4 Carl Zeiss Planar with Olympus E-500
提起 Contax 鏡頭, 最著名的光學設計就是 Planar, 這種光學鏡片組的架構最早是在 1896 年由 Carl Zeiss 公司的 Rudolph 博士所設計, 後來廣泛應用在 Contax SLR, Contax G, Hasselblad/Roeeli 120 系統的鏡頭群, 透過採用對稱光學結構, 完美地解決了球面像差和像散問題.
在二戰將近結束時,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佔領了德國東部的 Jena 及位於其中的 Carl Zeiss, 由於 Yalta 條約規定美軍的位置必須後退向西移, 退出 Jena 使成為蘇軍佔領區, 當時幾乎整個 Carl Zeiss 都在蘇軍佔領區內, 美軍在撤退時協助將 Carl Zeiss 126 名關鍵的管理人員和技師從後來成為東德的地區轉移出來, 安排在西德 Stuttgart 的 Contessa 製造工廠裏, 原本留在 Jena 原址的公司與員工即為 Carl Zeiss Jena, 而後也依據 Planar 的光學基礎設計出對稱光學結構 : Biometar, 也是非常優秀的光學設計.
就我所知 Contax Planar 光學架構的 135 鏡頭先後共有 12 款設計 :
1. Contax G 35mm/f2.0 Planar.
2. Contax G 45mm/f2.0 Planar
3. Contax 50mm/f1.2 Planar
4. Contax 50mm/f1.4 Planar
5. Contax 50mm/f1.7 Planar
6. Contax 60mm/f2.8 S-Planar / Makro-Planar
- Jan 21 Wed 2009 07:28
電影手札 - 我看海角七號
2008 年臺灣的熱門大片應該就是 "海角七號", 現在全臺灣大概沒人不認識"國寶", 極少有人像我是在 2009 年春節假期才看完 DVD.
"海角七號"是以一疊由日本寄出的舊情書與現實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交織而成的文藝片, 觀看 DVD 時的第一時間就聯想到十幾年前的一部同樣由情書所勾勒出的日本文藝片 "情書".(主要的演員有 豐川悅司 及 中山美穗). 同樣是文藝片 "海角七號" 與日片 "情書" 表現方式卻是兩個極端, "情書"-優雅而內練, 劇情時而幽默時而悲傷, 時空交錯的場景傳達出對於愛情的憧憬與執著, 親情的衝突與包容, 在大雪紛飛的畫面裏激起觀眾的心中絲絲的暖意卻又留下淡淡的惆悵. 參考資料 :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1995/LoveLetter/LoveLetter.html
"海角七號" 則是南台灣的豔陽與熱情的美女開場, 熱情有勁卻也隱隱然彌漫著焦躁與煩悶的氛圍, "音樂" 這個要素, 搭配男女主角所散發出帥哥美女的魅力, 讓整個影片活潑生動起來, 加上配角各司其職的逗趣演出, "海角七號" 成為一部好看的愛情勵志電影, 成功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 成為 2008 最賣座的本土電影.
看過影片後, 片中的幾個特殊的現象讓我有點感觸:
1. 應該不算是對導演的不敬, 當看到主角的手指在水面彈點的畫面時, 彷彿是看到早期國片般的古早味, 因為這樣的表現方式蠻"傳統"的, 現在的國片很難見到, 另外關於無法投遞的情書所帶出那段數十年前的戀情, 劇中處理得得有點單調.
2. 對於故鄉的歸屬感與現實生存條件限制的衝突, 就像是民代與男主角所代表的兩種心態, 這種問題現在普遍地發生在世界各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經濟受到衝擊, 本土意識也同樣地被激盪, 相似題材的電影變得很常見, 而且各國都有, 現實與理想的兩難, 雖然電影有個 happy ending, 但是現實生活卻不見得會盡如人意.